时间倒回至1993年,在美国读书、工作多年后,罗群终于回到了期待已久的中国。彼时,他的头衔是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区负责人,从资历上看,当属中国公司的第二代“掌门人”。
作为一家国际精密仪器及衡器制造商,梅特勒-托利多有行业的“隐形冠军”之称。如果说第一代“掌门人”的任务是扎稳脚跟的话,第二代的任务颇有开疆扩土的意味。这种面对未知的挑战正是吸引罗群的关键所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非常愿意去挑战高难度的任务。”罗群说。
不惧挑战 乐观探索
“寻求挑战,探索未知”是贯穿罗群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命题。来到梅特勒-托利多之前,罗群在Bowmar Instruments(鲍马仪器公司)有过四年的工作经历。
选择Bowmar的原因很简单,“当时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不理想,我想挑战自己,把它整顿好。”这种临危受命的风险很大,却也能学到更多,直到现在,罗群都觉得迎难而上让自己受益匪浅。
Bowmar Instruments回归正轨后,罗群开始寻找下一个挑战。他心里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念头:把多年的经验带到亚洲、带到中国,为当地的人才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区负责人的职位再合适不过,有挑战也能满足他回归的愿望。
另外一个让罗群欣赏之处在于,梅特勒-托利多讲究分权,作为地区业务负责人,他可以决定大部分事务,不会有束手束脚之感。
1998年,伴随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市场动荡与错乱,罗群充当起“救火队长”的角色,主动请缨负责梅特勒-托利多东南亚、台湾、韩国的业务,一直到2005年才再度回归。“一方面我有经验和信心,另一方面年轻的团队需要有人指导,我觉得自己可以扮演这个角色。”罗群的想法简单如初。
在中国公司,罗群大力开展营销,尽管当时团队成员对此并没有多少概念;他耐心地与合资方沟通,慢慢培养他们接受新的观点和思路。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沟通是罗群最常做的一件事,往往成效显著。
耐心之下,支撑着罗群的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如果问他在业务开展中遇到过哪些难关,他总会给出一个乐天派的回答:“我一直觉得人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再困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对于想做的事,我不会因为碰到一些挫折就放弃。”
以人为本 助推员工发展
25年间,世界变化万千,各种各样的理念得以更新、迭代,甚至颠覆。对罗群来说,最大的不变就是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一己之力影响身边的人。
“以人为本、以客为尊”是梅特勒-托利多始终提倡与坚守的企业文化,20多年来从未变过。在罗群看来,以人为本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他致力于将这种尊重落实到文化上,打破员工“唯领导之命是从”“时刻把自己放首位”的偏颇观念,鼓励他们“做正确的事”。
在所有新员工培训场合,罗群总是第一时间阐释自己的理念、描述自己所期望的公司氛围,并直言不讳地谈及性别歧视的问题。他认为,很多管理者虽然不会把性别歧视当回事儿,但它确实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之中。
罗群常让管理者设身处地地想象:如果这种歧视发生在自己的孩子或亲人身上,会怎样?很多管理者顿时恍然大悟。“我们用人的原则是不管性别、年龄,最强的、最能干的就是我们要的。”罗群说。
而从新员工培训就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罗群希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如果有一天员工晋升为管理者,他们必须清楚自己对性别问题的看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不当的想法,氛围就会慢慢改变。”
在梅特勒-托利多,罗群被亲切地称为“老罗”。他希望员工这样称呼他,因为可以拉近距离,营造轻松的氛围。
尽管处于高位,罗群却抽出大部分的时间担当教练与导师,去倾听员工的困惑,提供自己的见解。具体的管理事务,他都彻底授权给团队伙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做感兴趣的事。
在教练的过程中,罗群所接触到的问题,多半与人、与环境相关。在指导员工如何看待某一问题之余,他更注重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考虑这些因素,它背后的长期影响是什么?罗群认为,企业制定的一大堆KPI,很容易造成员工的短视。因而,他在教练过程中,更多的是鼓励员工将眼光放得长远,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得失。
除了教练以外,罗群的另一个身份是导师,他同时聚集了公司里最资深的经理们一起加入导师队伍。年轻员工遇到的任何问题、困惑都可以向导师们寻求帮助。罗群乐在其中,因为既能为年轻人指明方向,也可借机了解年轻人的想法,避免与他们脱节。不仅如此,罗群还主动到复旦大学,帮助MBA的学生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
这些经历给罗群带来的喜悦与满足溢于言表:“我不必花很多时间管理公司事务,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充当教练和导师,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去影响别人未来的成长了。”
罗群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将团队与组织发展视为基础建设。在他的努力下,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公司的人才优势、品牌声势日渐显现,在集团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延续优势,罗群提出了主管全球业务的愿景。很多员工对此抱有怀疑:老罗讲的愿景很好听,但真的会发生吗?
对此,罗群持有坚定的信心,且不遗余力地将这种对未来的信心传递给团队。改变也由此开始。
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养成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习惯。罗群实施了“国际交换学生”项目,从世界各地请来约20位交换生,与中国团队共事,并不断融入新鲜血液。这相当于为团队创造了一个练习口语、了解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差异的机会。而且,公司内部大部分的文件都是中英文并存,倒逼团队面向国际化。
经过几年的努力,罗群已将12个本土产品经理培养成全球产品经理。这对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公司来说,是一步很大的跨越。“只要我们有本事,就可以做到,我们中国团队需要对自己有更强的信心。”罗群颇为骄傲。
渐进式变革 激发组织活力
接手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区业务以来,罗群从不刻意去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挖掘客户、开拓市场。
这家罗群口中的“小公司”,已在全国各地建立起37个办事处和分公司,拥有2800名员工。为避免“尾大不掉”的局面,罗群一直以渐进的方式,推动梅特勒-托利多的变革。
所有的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管理层的自说自话。从激发员工参与、满足员工心理需求出发,罗群重点打造了一个员工建议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就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大小问题提出建议。相应地,梅特勒-托利多会做出积极响应,并对每一位提出建议的员工表示感谢。
在罗群看来,大部分员工提出的建议都比较容易实现,最紧要的一点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由此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自该平台建立以来,每年梅特勒-托利多产生的员工建议的改善项目达600多个;过去4年,有20个大型改善项目得到实施。
很多时候,员工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不敢提出较大的变革。为应对这一现状并覆盖更多的组织发展问题,每一年,罗群都会带领团队自上而下发起至少5个大型改革项目。
在矩阵式组织架构下,罗群鼓励员工根据业务需要,自发组成跨部门项目小组,去推进有关精益生产、质量、研发、人才培养项目的发展。
小组的形成方式类似于合弄制,员工需要哪些支持,就把哪个部门的人拉进团队。比如,负责梅特勒-托利多创新大赛的是一位IT出身的员工,考虑到大赛需求,他将HR、财务等部门同事拉入自己的团队,将大赛办得有声有色。
对罗群来说,提高员工敬业度和活力的秘密就在于此——扩大授权,用心倾听员工,并加强互动。
以身作则 拒绝漂亮的口号
罗群非常欣赏《基业长青》里不事张扬、颇有亲和力和领导力的企业家。在所有领导力要素中,他认为以身作则最难做到,而这正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熟悉梅特勒-托利多的人都知道,其经销商忠诚度非常高。罗群认为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梅特勒-托利多的“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1994年,开经销商大会时,罗群曾在台上表示,希望经销商们很快成为百万富翁。在当时每月1000元的薪资水平下,很多经销商觉得这是天方夜谭。2015年的经销商大会上,更多的经销商却跑来跟罗群说:“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谁先变成亿万富翁。”
经销商的成功绝非偶然,有自身的生意经,也有罗群的鼎力协助。许诺之下,罗群帮助经销商培训、管理员工,加大产品研发与市场销售方面的投入,逐步树立起梅特勒-托利多的口碑。有了质量与口碑的加持,经销商的生意也更加顺风顺水。
罗群说:“作为一个领导者,我光在台上喊一些很漂亮的口号是没用的,要让大家感觉到,老罗就是这样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在团队面前,罗群更是将以身作则发挥到了极致。员工在外做团建时,罗群从不参与,他不希望向员工传递出“老罗天天游山玩水”的信号;他甚至在花甲之年读取了一个博士学位,以更好地向团队表明自己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话。
罗群在领导力研究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和时间,而变革型领导是他当前最感兴趣的方向。他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培养出更多不断挑战现状的变革型领导者,提升他们的领导力。而如果有机会,罗群也想过创业,一窥自己的能力,也遍尝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