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的被动成长
在职场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动成长”的。
也许你不认同这句话。没关系,你可以先自问下是否碰到过下面的6个小问题,再重新思考这句话。
问题1:多数时候觉得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问题2:觉得自己自控力不行,学什么都坚持不下来 问题3:随大流地学外语、考各种证书,但在工作中也没怎么用得上 问题4:工作多年,但都是工作要求什么就学什么,支离破碎、一团乱麻 问题5:绝大多数时候都在等别人安排工作,被动响应而非主动请缨 问题6:感觉找不到一家合适自己的公司,成长有限
以上6个问题,如果遇到了2个或2个以上,就代表你有较为明显的“被动成长”特征了。
前两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有挑战的明确目标,目标驱动力不足导致的。
中间两个问题,主要是因为被动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能力和知识碎片化导致的。
最后两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不会主动利用工作环境,缺乏刻意实践导致的。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改变呢? 借助GAP(差距)模型,你可以快速定位差距,从“被动成长”转变为“主动成长”。
G:目标驱动
目标驱动力的价值几乎人所皆知,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不去设定目标呢?与1000多名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之后,我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我曾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在YouCore做运营的实习生中,名校背景、对口专业的学生往往需要我提醒多次后才会设定目标;而院校一般、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却无需我提醒,自己主动就会设定目标。
之前我一直很困惑于这种“倒挂”现象,后来发现这是由“舒适区”导致的。
处在“舒适区”的人,对现状有一定的满意度,没有改变的欲望,因此主要依原有习惯行事,经常意识不到要设定目标。
对名校背景、专业对口的实习生而言,这份实习工作处于他们的“舒适区”中,自认为靠已有积累就能胜任,因此往往意识不到要设定目标;而一般院校、非对口专业的实习生,无论在面试中,还是实习期间,都接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暗示,身处“舒适区”外,因此会自发地设定目标。
人本能地倾向于停留在“舒适区”中,这就是大多数人不去设定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一个人如果沉溺于“舒适区”,就会变得松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就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我问公司大三的实习生,担不担心YouCore的实习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她很淡定地告诉我完全不担心,大不了再多试几份工作呗。但当我换了个问题,问她担不担心嫁错人的时候,她就一脸严肃地回答我:这个当然要担心了。
这两个同样关于“是否担心目标定错” 的问题,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背后的“试错成本”不同。
实习工作选错的“试错成本”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因此面对目标是否定错就很坦然;但嫁错人的“试错成本”远远高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因此就很不淡定了。
很多人不敢设定目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在错误的目标上投入了自己无法承受的“试错成本”。
其实,无论是上述两个主要原因中的哪一个导致了你没有设定目标,在职场的成长之路上,开始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都是最好的破解之道。
只要你设定了一个有挑战的目标,就必然会离开原有的“舒适区”,去挑战自己原有的能力结构、知识水平和资源范围,因为如果你不做这些自我挑战,就不可能完成这个新设定的目标。
在完成这个挑战的过程中,目标是否“正确”反而是次要的。
因为这个目标的本质价值在于为你提供了一个将能力结构、知识水平、资源范围综合运用的“靶心”,无论它是否正确,挑战完成后,你的能力、知识、资源都会大大升级,从而给你更多的职业选择自由。
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抓住两个关键:
1) 有挑战:也就是对你能力、知识、资源的要求要比你现有的水平高;
2) 明确: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至少可衡量、且可达到。
03 A:主动积累
设定一个明确的有挑战的目标后,相当于有了学习和应用的“靶心”,你就已经运用GAP模型的“G”目标驱动,解决了第一个差距。
但如果你想更快速、更全面地主动成长,还必须掌握“射箭”技巧,也就是GAP模型的“A”主动积累,而不是乱射一通。否则即使射了上万支箭,你也可能无法射中“靶心”。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对自己很有要求,也很好学。这两年,他跟我聊过的书从西方的《君主论》一直到《南怀瑾全集》;听过的课程从工具类的时间管理、思维导图,到心理学、人力资源,再到人工智能、精益创业;印象笔记里也收藏了1000多篇各式各样的文章。
直到有一天,他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获取得太多、太杂,这儿知道一点点,那儿知道一点点,想用时却又没什么能调用出来的,就像一堆胡乱堆放的杂草一样毫无用处。”
因此,要想做到主动成长,空有一腔热情地盲目学习还不行,你还要将知识和技能以目标为导向,围绕着应用的主线,搭成一个体系化的知识框架——要像一棵树一样,而不是一片杂草地。
就好比去超市买菜,去之前你要先想好自己要做哪些菜,再根据这些菜决定买哪些“食材”,这样买回来后才能做成一餐饭。否则,漫无目的地随机买了一堆“食材”,回来后可能连一道像样的“菜”都做不出来。
从目标出发,构建出知识体系框架后,你就知道最应该去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了,也就很容易从盲目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有选择的学习。而且,你积累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也不会“杂草”式地四处丛生了,它们都有了各自存放的地方,调用起来也很方便。
借助GAP模型中这种主动积累的方式,你的知识和经验的沉淀速度将大大加快。
04 P:刻意实践
有了目标,也掌握了主动积累的方法,你距离主动成长的GAP(差距)就剩一个“P”——刻意实践。
人作为一种集体生物,天生就有一种服从和趋同的天性。因此我们大多数时候采取的行动,其实都未经过大脑的深度思考,而是本能地随大流。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工作方式只是一种无意识的重复:公司要求我这么做,我就这么做;大家都这么做,因此我也这么做。
这种无意识重复的结果就是1年的经验用了10年,白白浪费了利用工作环境刻意实践的宝贵机会。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个公司做同一件事,每个人因为要实现的目标不同、主动积累的侧重点不同,工作方式都可以完全不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刻意实践呢?你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借助GAP模型的主动积累,你已经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从目标出发,比对哪些能力、技能、知识是有差距的,然后主动寻找工作中的机会,在实践中刻意练习。
以上图为例,你发现“项目管理技能”是影响你晋升为部门经理的一个差距,那你完全没必要被动等待机会,而是可以主动请缨主导一个项目,并刻意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科学、系统地管理这个项目。
经过这样的刻意实践,你的项目管理水平会得到飞速提升。即使最后你没有实现晋升部门经理的目标,你也已然具备了胜任部门经理的能力,从而给了自己更多的职业选择自由。
也许有人会说,我在的公司环境不行,没有合适的项目怎么办?那你可以试一试第二种方法。
假如你发现现有工作没有现成的实践环境,那你可以对照自己的目标,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创造出刻意实践的环境。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10W+文案的写手,但公司只要求你能将活动公告在公众号上发布出去就行。这时,你可以给自己提高要求,将这个活动发布的文案按照10W+阅读量来打造,不用换公司,一样可以起到刻意实践10W+文案写作方法的效果。
其实,只要你愿意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只靠原来“无意识”的重复工作方式是做不到的,这时自然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刻意实践的机会。
坚持运用上面两种方法,直到哪天你觉得现有环境真的满足不了你了,有一种龙游浅滩的感觉时,你换工作就好了。这时你会发现,想去哪儿都不是问题,基本是你说了算。
05 小小的总结
无论是受人的生物性影响,还是受人的社会性影响,我们都很容易陷入平庸的“被动成长”,甚至很多时候自己压根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你不甘平庸,想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开始主动成长,GAP模型可以很好地帮到你。
G:目标驱动
设定一个有挑战的明确目标,帮你从“舒适区”中走出来。
A:主动积累
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不仅可以主动有选择的学习,而且可以更有效率地沉淀经验。
P:刻意实践
主动利用环境,在工作中刻意实践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愿你早日弥补“被动成长”的GAP(差距),从此把控自己的职场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