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观点:人力资源效能应该衡量效率的,而不是衡量目标达成的。
老板不关注人力资源专业目标的达成,只关注在人身上的投资是否划算,太多人力资源专业人士都找偏了方向。
华为、阿里、美团等人效标杆企业,其掌舵者都有自己高人一等的经营哲学,他们对于人效都无比执着。
人效低下背后都是组织问题,人效对于经营结果有巨大的驱动作用。
经过大样本实证,管理双杀效应的确存在,在互联网行业中尤其如此。
人效到底是什么?
在我的印象中,这个概念是从2012到2013年左右开始火起来的。最初,大家还对这个概念众说纷纭,误解还挺多的。总体来看,一共有两类观点:
第一类人效是HR Effectiveness,可以翻译为“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关注人力资源实践达成目标的程度,这是一个偏“目标”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新鲜,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观点提出后,学术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达成了共识。这里面又分两个流派:一类是关注内部用户反馈,主要是业务部门;另一类是关注一些专业目标的达成,如离职率、培训计划完成率等。
两者都比较尴尬:
关注业务部门的反馈,导致人力资源部门被定义为服务部门或后勤部门,越来越失去专业性。
这里要强调一下,我并不是不主张人力资源部门做好服务,而是认为人力资源部门服务的对象应该是老板。大多时候,老板和业务部门的立场是冲突的,老板要结余,业务部门要资源,老板要看效果,业务部门先要有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部如果还要强行讨好两边,只会里外不是人。不仅如此,这样还会让专业失去标准,变得“扭曲”。
后者倡导的目标始终是“人力资源专业的目标”,与公司的绩效没有直接的关系,HR掉入了专业深井。想想,对于老板来说,年度培训计划完成率下降了20%又有什么影响?员工敬业度提升了10%又有什么影响?你们觉得重要的数据,对于老板来说,他们无感,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他们也会认为HR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份考卷,自己答出了高分。
第二类人效是HR Efficiency,可以翻译为“人力资源效能”,即将人力资源专业作为一门生意来计量的投产比,这是一个偏“效率”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用财务或市场结果除以人力单位,如人均毛利、人工成本投产比等,说明一定人力投入是否产出了相应效果。这个指标就是硬碰硬,与生意相关了。但有意思的是,在学者眼中里,这样的理解并不是主流。在国外,上世纪80、90年代有人开始这样提,而国内,直到2013年我和彭剑锋老师才开始正式抛出这样的观点。
这个概念应该是源于德鲁克。他在1973年那本著名的《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中就提出“效能(Efficiency)”是将产出与投入相关联,并认为“效能”与“正确地做事”有关(Doing things right),这也为后来的人力资源效能研究开启了序章。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沿着德鲁克的指引在探索经营和管理的本质。
国内的文献大多将HR Effectiveness翻译为“人力资源效能”,这种误会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但从我们的观察来看,老板对于人力资源效能的认知一直是“投产比”,也就是Efficiency,只不过这种导向被大部分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们,包括HR从业者、外部咨询、学术界等误会。
当然,看似的“误会“可能也是故意的,是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们捍卫自己“安全区”的一种手段。毕竟,如果以这种口径的人力资源效能作为目标,对于人力资源专业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老板们似乎并不这样想,在2017年事务所进行的一项针对50家客户企业的调研中,85%以上的样本企业都将人力资源效能作为了人力资源部门的KPI之一。而根据事务所随后将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报告》,2019年,38%的企业将人力资源效能同时作为了人力资源部门和业务部门的KPI。事实是,在某种环境因素的强力驱动下,大家曾经发散的认知开始走向统一。
人效真的如此重要?是不是穆老师团队在炒概念?我发现,在中国讲一千个道理不如给一个故事。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对于人效的执着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华为
在华为飞速狂奔的过程中,任正非一直强调“两流一效”,即高收入流、高现金流、高人效。所以,在某段时间,即使华为的经营数据超过了爱立信,但人效不高,他依然不满。
从1996年开始,华为在经营业绩的飞速狂奔之下就出现了两种趋势,我们用一个双纵轴的图形来表示(如图)。一方面是员工人数增长过猛,也就是图中上面一条曲线,对应左边的纵轴;但另一方面,销售额的增长也非常迅猛,也就是图中下面一条曲线,对应右边的纵轴。由于后者的增长实在太快,反映到人效上,其实是很优秀的数据
但是,之所以说这个企业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前瞻性地用放大镜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用坐穿冷板凳的恒心去解决。任正非坚持认为这种增长用发展掩盖了问题,实际上效率不高,于是用了为期20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了若干的管理变革,最终没有让两种增长趋势的“喇叭口”放大,而是让它们合拢,在销售收入继续迅猛增长的同时,员工人数的增速终于降下来了。这意味着,华为的人效进入了快车道,会迎来井喷期,他们的后续发展还会越来越好。
就连高速成长的互联网企业也在死抠人效。中供铁军时期,马云定下了人均销售额100 万人民币的标准,按照25%-30%的净利率,每人每年要为公司赚25-30万元;到了淘宝时期,马云又定下了人均交易额 1 亿人民币的标准,按照2%的take rate,每人每年收入200万,利润已经超过了中供铁军;到了支付宝时期,马云进一步要求人均交易额 5 个亿……正是基于每个时期对于人效的“变态要求”,下面都不敢加人,因为每加一个人就有可能增加上亿的交易额。
同样用双纵轴来呈现阿里在净利和人数上的增长表现(如图),也可以发现其高成长的特征。尤其是,在2016财年以前,阿里的人效表现是非常优异的。2012财年,阿里共有21930名员工。在这个时点,马云提出了业绩增长1倍的要求,各部门自然就根据业绩翻倍的目标做出人员需求计划,粗略统计至少增加12000个员工。据说马云坚决不同意,提出最多增加5000人。
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坊间传言是,马云提出如果今年没有实现业绩翻倍、员工增加超过5000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一分钱年终奖都没有。结果,2013财年阿里员工数反而降为20674人,减少了1256人,环比减少了5.72%;而2014财年阿里员工数也仅微增为22072,仅仅增加了1398人,环比增加了6.76%。在这两个财年,阿里净利润和人效(人均利润)涨幅为100%-150%(如图),让业界无不为之惊讶,这也为其后续人效的增长(至今依然处于高位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各位也可以发现,正是这两年的努力,让阿里的人均净利水平长期保持在了10万美元以上。这个是个什么标准?这是互联网公司的Baseline,甚至业内有说法,如果没有人均净利10万美元的人效水平,就不配称自己为互联网公司。
这里,我想让大家关注另外一个企业——美团。他们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从创业一直走到现在,居然对人效如此关注。在我们的印象里,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一般都是比较“浪”的。
我们用一组数据来说明。2011年8月,美团网是2500人左右,截至2013年3月,人数是2700人,一年半的时间里居然才仅仅增加了200人。相比起来,同行对于编制数却放得很松。2011年,窝窝团和拉手网在的员工数量一度攀升至5000多人。结果,美团赢得了千团局,成为了现在的行业霸主。
回顾当时千团局的战事,美团可谓是腹背受敌,其****粮草也不是最丰富的。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在2011年12月之前,其融资额仅仅能排上第六位。各位,在互联网的商业世界里,第六位是什么概念?互联网是赢者通吃,绝大多数人都看不到排第六位的企业了。但美团现在成为了几个领域的第一,妥妥的互联网一线企业,BATM四大之一。
我们也可以将美团与阿里来进行一下简单的对比,现在两个企业在好几个领域都出现了遭遇战。由于都是互联网生态型企业,我们按照GMV来计算人效。以人均GMV为标准,美团的发展趋势似乎比阿里还要好一点。当然,这不是绝对量,而是趋势。
说到底,这种对于人效的关注,还是来自于王兴早年“九败一胜”的丰富创业经历。他知道企业会怎样死掉,也知道企业应该如何成长,他似乎摸到了企业经营的本质。
图片
人效执着背后
顶级企业对于人效的坚持,背后都是掌门人的执着。说玄妙一点,是他们高人一等的“经营哲学”。
这些企业家坚信,人效高低的背后,都是组织的问题。大家不妨想想,人效低下的那些企业,他们都在遭遇什么问题。
从经营上看,是战略无法落地,这导致业绩产出放缓。这些企业一直沿着老的轨道走,严重的路径依赖。但这样走下去,蓝海也迟早变成红海,赛道里的利润越来越薄。尴尬的是,企业却无法通过创新跳出竞争,开创第二曲线。他们看不到市场的机会,看到了也不愿动,老板愿动,员工也不愿动。
从组织上看,是内耗严重,这导致人力投入加剧。企业内部充满部门墙、隔热层、流程桶。一个很简单的事情,需要不断请示、汇报、沟通、协调,推诿扯皮不断,最后还扯不清楚。买个垃圾桶走两个星期的流程,这都不算夸张。这也是前面说企业动不起来的原因。这样一来,事情推动不了,大家就会进一步呼吁要增加人手。真的缺人吗?呵呵。在座各位不少资深人力资源从业人士,也有业务高管和老板,我来个灵魂拷问——如果你们公司人员数量现在减少10%,结果会怎样?(观众笑)不用回答我,我们都懂。
这里真不是增加一点人工成本那么简单。人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会产生“传染”的效果。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员的盲目增加不仅仅是人工成本的增加,还容易拖垮组织氛围,带来更大的组织消耗。
从个体上看,是组织无法赋能个人,个人能力也无法放大为组织能力,这对于业绩产出和人力投入都是负面影响,还让企业人效处于超级不稳定的状态。什么是组织能力的最佳状态?最佳状态是员工来到企业变成“学霸”,离开企业变成“学渣”。这种效果是基于个人知识上传到了组织的云端,任何进入组织的人都可以随需调用,任何人离开组织都无法将它带走。只有建立这样的双向关系,企业才能摆脱对于能人的依赖,摆脱对于老板的依赖,形成对员工的持续赋能。
大家想想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组织无法对个人提供持续赋能,企业的人效就是“能人的产出”除以“所有人力投入”。能人是稀缺的,产出也是有限的,但人力投入是持续增长的。这样一来,企业的人效还能提高吗?如果能人走了呢?人效是不是会下坠?
当然,有的老板可能没有想得这么深,他们更多是一种经营的直觉,这是人家的天赋。他们之所以把人效看得如此重要,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互联网时代,人是资源流转的中心,收入、成本、费用的发生都是由人来发起的。人多了,人没用好,不仅会增加编制和人工成本,更会减少收入和带来其他成本费用的迅速拉升。
关注效能不仅是在“防守”,也是在“进攻”。效能代表有质量的增长,即精实增长,这可以为企业带来更有意义的“战略级市场”,带来更大的持续增量(这是很多人忽略的)。
人做为一种投入,在大量的企业里,往往隐藏在财务数据之下,不容易被关注。但两个财务数据相同,而人效不同的企业,往往后劲完全不同。
人效指标是超前指标,而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换句话说,由于人这个生产要素的上述特殊性,当期的人效指标可以预言后期的财务指标。
如果说个案没有说服力,不妨选取行业进行分析,我们选择了家电行业(如图5)。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近6年来的复合增长率仅为3%-5%。在这样的市场里,人效的增长不再是惯性,我们也最容易发现人效对于企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对于人效指标,我们选择了人均净利,一是考虑这种成熟行业适合以净利来计量经营绩效,二是考虑财报不会精确披露人工成本额度。截止2020年9月16日,在家电行业流通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中,9家企业在过去10年的人效呈上升趋势,仅有市值排名第10的兆驰股份人效处于波动态势,且下降态势也不明显。市值是二级市场从经营基本面角度而非人效角度给出的判断,但这种判断的结果竟然很大程度上匹配了人效标准,人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管理双杀效应
无论是顶级企业家的直觉,还是客观的数据,都证明了人效指标的“穿透力”。这个时代,人效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让老板最终下决心做人效管理的,还是我在2019年的《中欧商业评论》上提出的“管理双杀效应”。
我发现,企业在成长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一种“管理上的双杀效应”:
一“杀”是员工动不起来,被企业自己耗死。由于企业越来越大,分工极度精细,每个人都变成了企业的零件,为自己的动作负责,而不再为企业的经营结果负责。换言之,企业进入了“吃大数”的怪圈。这个方面,典型的数据表征就是人效下降。
二“杀”是企业创新乏力,被外部环境杀死。由于企业分工极度精细,每个员工的关注点都是自己的动作是否完成,大家习惯用动作换取绩效指标(KPI),用指标换取薪酬。甚至,在绩效考核不够精细时,员工还会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而讨好领导,进一步加速了企业的官僚化。
此时,大家不关注市场究竟需要什么,即使听见了市场的声音,也会把这些声音当成“屋子里的大象”来视而不见,不会有所行动。当企业没有紧盯市场,没有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创新时,产品就陷入同质品的竞争,自然守不住价格。这个方面,典型的数据表征就是财务效能(Financial Efficiency,简称“财效”)下降,如资产回报率、投入资本回报率、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的下降。
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的负向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加速的作用:
首先,当企业扩张人员规模,“大企业病”会导致增加的人员不能有效产出,人效下降。同时,因为人员和分工增加,官僚体系自然被强化。
而后,由于人数和人工成本增加了,必然带动其他成本费用增加;与此同时,更庞大的官僚体系导致创新不足,产品因此缺乏竞争力,收入下降。收入降低与成本费用增加叠加到一起,财效自然下降。
接着,财效不佳导致企业误以为需要更多的人员投入。即使老板不愿加人,员工也会以“缺人”的理由来要编制。要来的人员被抛到官僚体系里依旧不能有效产出,又导致了人效的进一步下降。同时,官僚体系自然被再次强化。
再往后,人效的问题又会反馈到财务效能上……
如此一来,循环往复,企业跌入深渊。所有的企业都逃不出这个规律!
从若干名噪一时而最终沉寂的大企业身上,我们似乎都可以发现类似的规律, 如凡客、乐视、OFO等。这些企业最初都是快速爬坡,风光无限,而到了一个特定的“崩溃点”后,就会迅速坠落,有的就只能“下周回国”了。但个案的说服力有限,为了更加科学地证明管理双杀效应的确存在,我们还需要进行大样本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
我们选取了两个行业进行研究:互联网行业作为新兴行业的代表,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而食品行业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果实证研究得出的模型说明人效和财效正相关,即可证明这两个行业的企业的确存在管理双杀效应,也可据此初步推断管理双杀效应是跨行业存在的普遍规律。
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我们利用Wind数据库获得代表性企业的数据,并剔除了异常值和缺失值。借用Eviews10统计软件,这项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
涉及到这种偏科学的部分,我想讲得简单一点,说“人话”一点。
在互联网行业,我们有几个基本结论:
其一,人效对财效的影响系数是4.24,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的人效投产比每提高1单位,财效投产比提高4倍以上。人效不仅影响力极大,相对其他影响因素也最为突出。这说明,人是互联网企业经营中的第一驱动力。难怪互联网行业的HR们这么吃香。
其二,财效对人效的影响系数是0.16,有正面影响,但不大。相对人效对于财效的4.24的影响系数,这显然太小。这说明,在互联网行业,应该先做人效,再做财效,HR们责任重大!
其三,研发效率与人效负相关,也就是说,人用得少了会导致研发成果出不来,这与我们原有的认知相悖。主流观点认为,互联网公司的研发是“技术大牛”驱动,好的研发人员能够以一顶百,不用“堆人头”,应该“找大牛”。但数据结果却表明,在互联网行业中,“堆人头”依然是有效的研发模式。我们不能否定“技术大牛”的作用,但这类人并不是随处可见。
在食品行业,我们也有几个基本结论:
其一,人效对财效的影响系数是0.028,尽管绝对数不大,但却远大于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其余影响因素。
其二,财效对人效的影响系数是25.28,大到夸张,也就是说,食品企业的财效每提高1单位,人效提高25倍以上(观众惊叹)。
其三,人员素质对人效的影响系数为负,这也有悖于我们原来的认知。这说明食品企业的大多工作是标准化作业,更要求技术熟练度,学历高反而会带来负影响。我们推断,在无差别劳动下,高学历员工反而会出现心理落差,降低人效。这也提醒我们很多企业,不要一味去提升人员学历,应该考虑行业特征。
综合两个行业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在两个行业中,企业人效降低都会导致财效降低,而财效降低也都会导致人效降低。这初步说明,管理双杀效应是一种跨行业的普遍规律。
第二,互联网行业人效对于财效的影响更大,而食品行业财效对人效的影响更大。这说明,前者更需要重视对于人的管理,而后者则是一种重资产驱动的商业模式。
各位,说到这里,我的观点已经很明确。在这个时代,无论在什么行业,人效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指标,是撬动财效、带来财务结果的有力支点。如果考虑每个行业都将被“互联网化改造”,那么,人效还会变得更加重要。
欢迎来到人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