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热门词汇“业财融合”其实隐藏着一个含义, 就是认为业务和财务是不同的事物,而在未来,业务、财务和数字化新技术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在业务处理时就会实时体现财务数据,数据对业务产生促进作用。
“业·财·技一体化”的本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技术背后的管理思路
第三次科技革命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新动能,给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造成了巨大影响,最根本的变化在于从流程驱动转为数据驱动,而数据驱动的基础和本质是用户驱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或是对企业核心业务进行管理时,往往采用的是流程驱动的思路。也就是说,不论是平衡计分卡还是价值链,都会把企业分成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职能,每个职能进行配合,形成复杂的流程,似乎流程通了企业就能顺畅运转起来。这种思路是把企业当成孤立的机器,只要所有齿轮按照既定规则运转,企业就会正常运转。但企业不是脱离外界单独存在的,需要与外界交互,这背后就蕴含着数据,体现着对用户需求本质的理解。所以,财务数字化转型时,不能单纯考虑新技术如何支撑现代管理,还要看技术背后体现的管理思路与之前有何不同。
从管控到赋能
数字化时代的管理模式是从管控到赋能,这样的转变不只是针对财务,也针对企业整体管理。传统企业往往是科层式组织,由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负责整体投融资规划和总体决策,基层员工负责实际业务操作,中间层是承上启下的管理层。科层式组织非常适合工业时代的企业,如运转机器一样使用机械化管理模式。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人类的数据吸收量、分析能力以及决策的时效性大大提高,我们进入到一个实时互动、实时决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如果还认为基层员工处于被管理、被控制的状态,有了指示才能做事,显然是与时代发展相脱离的。
因此,赋能首先是指财务赋能给业务,财务人员为业务提供更多实时智能化决策支持;其次是财务职能本身赋能给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目前在做的很多工作,比如报表、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建模进行经营预测等,未来可以由业务部门、业务人员直接进行,财务则简化成若干可内嵌在管理系统甚至手机端可视App里,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 所有相关活动、合同、收入、客户拜访记录等会自动记入,体现在财务决策上,财务和业务人员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地融合在一起。正如几十年前汽车驾驶是高端技术,但现在只要符合条件,有意愿的人都可以驾驶。未来财务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与此类似,精通该领域的人才是专业人员,但更多的财务知识会被赋能给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普通生活中可以应用到的场景。
数字化时代的前、中、后台模式
财务的组织模式会从传统的“金字塔” 转向前、中、后台。传统财务一般分为三层:战略决策、业务支持和交易层面共享服务,但这种模式其实似是而非,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它把财务机械地隔断成三个层面,实际在财务实务中没有这么清晰地划分。比如,预算管理是在战略层面进行预算控制,但现在很多预算控制是标准化控制,由共享中心执行,而对于从预算和财务角度进行预算分析、绩效考核,又与业务分析联系在一起。另外, 在这个“金字塔”里的都是财务职能,业务被放在“金字塔”之外。
未来数字化时代的前、中、后台模式中,前台起赋能服务作用,这是与市场、用户交互最多的部分,财务职能更多的是智能职能和智能服务,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台包含大量传统财务工作, 智能运营是一个大共享或大运营的概念,是业务中台、财务中台、HR中台、供应链中台整合在一起的一体化大中台,提供底层支撑的仍然是数字化技术。前、中、后台不能与传统金字塔模式的三层一一对应,因为管理思路不同。另外,前、中、后台是开放式的生态型组织,与外界有不同的交互,不是限定在某一个特定企业内部。传统上认为不需要直接面对客户的中台,其实完全可以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进行实时互动,共用同一个平台,是不需要转接做集成就能实现的模式。
数字化新技术是财务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推动力,会推动财务从一直强调的“业财融合”转向未来的“业财技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