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理论是以人的行为或者人类群体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主张重视人际关系、正视人的需求和尊重人的价值。与此同时,行为科学还致力于各项关于如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改善协调人际关系、以及提高劳动效率等。
本文拟从行为科学理论发生的布景、该理论的本色、将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社会过程和中国特色行为科学的成长这四个方面,深切论述行为科学的重要性和为什么它能够具备如斯普遍的鉴戒性。
首先,行为科学源自管理工作实践。而它被正式命名为行为科学,则是在1949 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科学集会上。行为科学的产生与生产力和早期社会的诸多矛盾密不可分,同时它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外,行为科学的产生还包括众多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建立之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不间断的发展状况更是直接促进了行为科学的兴起。
我们再来回顾今天的行为科学,不难发现它之所以能成为理论丰富、体系健全的庞大新兴学科,与梅奥及其霍桑等人的一系列对人性进行探索的实验脉脉相通。
其实呢,早在霍桑实验之前,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学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过各种针对性研究,还据此建立起了工业心理学,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们对管理学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只不过,他们的理论也许过于片面,不具有普适性,总之在当时是没有成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流的。这些,我们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多年的发展使得行为科学已经与管理科学并列,并成为了现代管理学发展的两大支柱。同时,也让它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需要了解到的是,现代管理学中所讲的行为科学专指狭义的行为科学。
它包括了应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更多相关学科的功效,主要用来钻研工作过程当中的行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
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包含很多内容,如:
(1)个体行为研究;
(2)动机与激励理论;
(3)群体行为研究;
(4)组织行为研究,等等。
在个体行动的钻研条理中,行为科学首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式钻研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类心理因素和关于本性的人性假说;而动机和激励理论则认为人的内在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促生人类的各种行为,与此同时,能满足人需求的各种活动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奖励;组织学中的群体行为主要探讨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其具有的群体特征和群体的内聚力;
另外,行为科学家认为,组织行为建立在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基础上,他们拟经由过程致力于对人的赋性和需要、行为内驱及生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总结出人类在生产行为方面的规律,等等。
中国特色的行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对中国各企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出种种改善人的行为的举措和改进人行为的规定。
想要真正做到将行为科学中国化,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初始源头进行筛选和扬弃工作。而且,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做好现代化的行为科学管理,就必须创造出尊重人性的环境,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做好思想层次的“重视人性”,努力营造出一种提倡情感平等、人格平等以及权利义务平等的和谐社会环境。
将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不仅仅是因为行为科学理论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强调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倡导以人道主义的立场看待工人,通过改良劳动条件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质量,并经由改善劳动者生产的技术条件以提高其参与度和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等的一系列主张,都很好地契合了新时代企业对于人才管理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有利于极大地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空前进步。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