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每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努力去完成的事情,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进入职场,我们都需通过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从而达到一个个阶段性的人生目标。
伴随社会进步、技术发展、认知升级,人们的学习行为正逐步打破学习的边界。除了学习行为的自身演化导致边界持续向外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力”的作用之外,不容忽视的是技术的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日趋火热的新技术相序涌现,原有的学习形式被改变,乃至被颠覆,随之衍生出某些新的模式,从而触发边界的扩大与裂变。
科技VS无边界学习
技术升级为学习带来的功效
受技术演进的影响,学习的属性随之升维,其地点、时间、形态以及交流渠道,都出现颠覆式的发展。目前已涌现出一批崭新的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慕课等。原先“双规”(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的边界已被打破并实现重塑。
技术本身拥有自身的成熟曲线,任何一项技术从涌现到后期大规模商用,都要经历从底端到高峰,随后下滑,最后走向成熟的曲线流程,其中包括触发期、期望膨胀期、幻灭期、复苏期,以及成熟期。目前趋于成熟的技术都拥有此番经历。
同时,诸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这些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面对大势所趋的人工智能,教育与培训行业的每位从业者万不可轻视,甚至忽略。那么,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教育与培训之中,会产生怎样的体验?目前,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测试题目的编撰与批改,实现自动出题、自动做题等功能。
除此之外,教育与培养流程中的每项任务,都存在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的可能性,并随之将人工智能贯穿整个培训链条。身为企业培训、组织学习的从业者,需不断思考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置换你的某些工作,从而服务于你。
当前,人们对新兴技术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当区块链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前,一夜之间人们开始想象和探讨它自身所包含的各种可能性。
提起区块链,很多人都会想到去中心化思维,但在企业招聘与人才培养领域,它具体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目前,区块链可用来验证学历、学位证书的真实性。当然,其用途并不仅限于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区块链对企业培训的测试,以及能力评估都将产生辅助作用,未来人们会探索并创造出更多便捷、高效的区块链应用场景。
云计算早在九年前便已出现,并开始被利用。发展至今,云计算技术已走过整个技术曲线流程,成功抵达成熟期。目前,许多企业的学习内容与任务都已选择在云端上进行,其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企业持续的探索,像自动测试、自助学习等功能都可在云端获取。同时,云端强大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将为企业教育与培训带来更多的可操作空间。
如今提到学习,人们更多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即精准化学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取向和路径,大量模式化、流程式的培训显然不能满足大部分员工的学习需求,而大数据便是针对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
利用大数据的前提是将整个学习过程数字化。如果企业获取了学员的学习数据,通过技术的算法,便能够实现为不同学员定制差异化的学习路径,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事情,以达成自身的学习目标,即所谓的“殊途同归”。
对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这是非常好的愿景,但目前在数据的获取和标准的制定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每一位技术人员和企业培训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打破原先的“学习行为”
自赋能+多媒体+增强体验+真实环境+人人为师
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人们正逐步迈向无边界社会。共享时代的到来,衍生出更多要素流动的空间,以及创造性发展的舞台,学习亦是如此。
于是,为学员们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身边任何可以获取的学习机会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学习环境,已然变成时代所趋。而无边界学习也随之出现五大属性,即SMART。
无边界学习的五大属性
这五个属性,有些发展得较快,而有些却走得较慢,但它们都正从各条“战线”上将原先所理解的“学习行为”打破。
自赋能(Self-empowered):通过学习赋能
获取信息是人生的开端,但无论是自身获取的知识,还是后期由他人传递而来,每个人都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提炼总结,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能量。这便是通过学习进行赋能的过程。
如今获取信息的方式与几年前已截然不同。
2010年,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兴起,除了每天通过电视获取新闻之外,人们还可通过百度、新浪等网站获取信息;而如今,人们获取的信息更多来源于随身携带的手机,通过各种手机APP了解新闻、学习知识、建立社交。信息获取成本极为廉价,每个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相同的信息。
基于此,个人的内化过程,以及自我驱动的作用便显得至关重要。关键是要看个人自身是否拥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助推其不断学习与进步。
多媒体(Media-rich):化解“工学矛盾”
依托于技术的兴起与演进,如今学习的方式已愈发丰富。早期,在企业内部,员工可以通过QQ、MSN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这是基于文字的沟通方式,之后相序出现了动态图片、视频等形式。现今,很多企业都开始运用微课这种方便、快捷的形式,向学员们快速传递知识点。
伴随着学习形式的增多,一方面,学习边界已被打破,学员无需固定时间,利用特定的学习工具获取知识,学习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增强;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学习与培训最大的“工学矛盾”将会被化解,学员可利用工作空余时间,选择适宜的学习形式,弥补不足,提升能力。
增强体验(Augmented-experience):激活学员的体验感
传统课堂传授的知识可能面临死板、僵化等问题,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并未产生更多共鸣,只是处于一种“你讲我听”的固化模式中。
而随着微课、VR以及AR技术走向教育、走进课堂,学员的学习体验感将被激活,他们可以坐在出租车上、地铁中,或是躺在家中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真实环境(Real-context):场景化学习
近些年,企业学习更加强调场景化,即学习的过程需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利用相关技术,打破传统“学是学,做是做”的僵化思维,将真实场景、虚拟场景与学员的学习场景相结合,尝试将学习过程融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习的知识点与实际运用反复磨合。由此,学习效果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人为师(Teacher-pervasive):师生界限将不复存在
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师是一个固定的群体。但随着学习平台的增多、学习边界的打破,未来,师生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学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去学,需不需要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吻合,学员是否也能成为教师等等,这些边界将全部打破,完全颠覆原先固化的“教师”概念。
目前,许多企业内部都在大力培养内训师,其目的便是鼓励每个人将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在企业内部与同事进行分享。同时,一些知识应用平台也崇尚人人为师的理念,鼓励人们勇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未来,学习将何去何从?
未来,学习将拥有无限种可能性。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逐渐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发展,都将影响学习行为的转变。仅从当前的科技趋势而言,学习将在未来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可能。
首先,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未来将实现脑机结合,即通过佩戴特定头盔读取个人的脑电波,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从而通过意识控制学习的行为与方式。
其次,万物互联同样能够与学习相结合。当个体的每个部分都能与对应机器相连接,那么,通过摄像头或是传感器便可轻松获取哪位学员在假装听课,他们对传授的知识有怎样的反应等信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每个个体在其中都是数字系统之下的实体,感知分析成为关键。
最后即是深度认知——更深层次的合理、准确分析。目前,人工智能的一大挑战是其准确性和复杂性,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对于学习而言,还停留在解决一些基础问题的层面上,比如批改试题、特定问题的解答等。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其服务能力还将不断扩大,学员们可利用智能机器完成不同的个性化、定制化学习需求。
当然,技术发展推动着社会变革,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以大数据、移动互联引导下的第四次数字化革命,都已充分证实这一点。而技术正持续助推学习打破边界,最终实现无边界学习。但无论科技怎样演化,学习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常态,是不断要完成的事情,只不过科技能够让人们的学习更加快捷、高效、有针对性。因此,在技术这个辅助作用的帮扶之下,最本质的还是完善自我,实现认知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