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日本手机接二连三撤出中国,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2006年,日本厂商的DC问题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召回公告,使得企业声誉一落千丈,而到了2006年底,NEC
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印象中,日本制造甚至成了“质量上乘”的代名词。是什么导致日企日渐衰微,步入沼泽?
没有持续型的全局战略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日本在
《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迫使日本企业到国外进行生产加工,这就是日本对中国作为生产基地感兴趣的原因。所以日本对中国的兴趣,最初只是想让中国成为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以避免国内由于日元升值造成的高成本的影响。因此,日本企业没有努力在中国建立品牌,这其实是他们失败的开始,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日本企业才改变了过去的观念,才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但是,很快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他们的观点随之又变了,认为中国市场并没有之前想的那样诱人,中国市场会成为包袱等等,所以对中国又失去了兴趣。
2001年,在日本掀起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崛起会引发日本的危机,这种言论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日本迅速扩散。中国威胁论遍布日本,他们觉得需要进入中国了。2002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他们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断断续续,在中国的战略也没有持续性可言。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他们低估了中国市场,后来当他们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时,又开始过多担心风险问题,因此,他们的战略只是在不断变更之中。
比如在中国的手机市场,当时有很多日本企业,但是现在,连一个日本企业都没有了,他们一开始就不愿意投入大笔资金,当然不能存活。因为对市场的不确定,他们花费在广告宣传上的费用远低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他们只进行小笔投资,抱着挣了钱再进行投资的想法。因此日企在中国的战略是权宜之计的,他们在中国投资最多,但只想规避风险。
在理解中国市场方面,西方跨国企业(包括
与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对中国投资经历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期是盲目扩大投资期:都以石油、鞋帽、杂货等低附加值轻工业及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为主,并选择在地理、
1992年韩国对华海外投资仅为总海外投资的11.6%,而2004年已增长到了38.4%,2005年更是到了41%,中国一跃而成韩国最大海外投资地区。在正式投资中国之前,韩国主要海外投资市场为美国,但2002年中国超过了美国,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韩国对美国的海外投资比重由1992年的28.5%下降到了2005年的19.4%。
图一:韩国对华投资变化情况(单位: 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
鉴于以上这些,很容易得出三类企业的特性。欧洲企业可以被称为拓荒者(explorer),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他们缓慢有序、深入地渗透进来,因此非常具有竞争力。日企则是盘剥者(exploiter),他们只想快速、短期获利,只是利用中国的资源用作全球生产。韩企可以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