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得到2020年“知识春晚”盛推作品
得到2020年首届“知识春晚”主推图书,全程讲述中国制造业的故事。
2、半年实地考察、上百次采访调研
作者耗时半年遍访越南的主要企业,并走遍长江三角及三角地区,力证中国制造业优势转移东南亚的逻辑不成立,东南亚地区的制造业繁荣只是中国经济的“溢出”现象。中国制造业的完整供应链、隐形知识确保了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屹立不倒。
3、构建全球制造业经济新生态
作者倡导商人秩序应重回历史前台,重视民间经济的力量;强调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生产逻辑的演化拥有穿透国界的力量,并能重新定义全球经济秩序,进而促进世界秩序的进一步演化。
4、学界、商界、媒体界专家联袂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全喜、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刘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经济学家管清友、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硅谷风险投资AimTop Ventures创始管理合伙人王维嘉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的超大规模制造业能力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特殊地位,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共生演化。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走向如何?贸易摩擦会对此构成怎样的影响?
作者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展开了实地调研。你会看到:
? 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
? 推动“溢出”的坚实力量,是中国的民间经济。
? “溢出”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公司组织形式以及生产逻辑的演化,令经济空间以各种方式穿透国界。
? 商人秩序因此有可能走上历史前台,与政治秩序共同推动世界新秩序的演化。
这本书,让你透过对制造业一线的一手研究,由表及里地看到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力量与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演化逻辑。书里的研究,不仅着眼于现实,还展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秩序的未来可能性。
作者简介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枢纽》《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得到App《中国史纲》《国际政治学》主理人。
目 录
前言
青春期心灵的颤抖 3
企业家的野蛮生长 11
美国创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 34
《枢纽》还成立吗 51
越南初印象 57
工业园的野望 62
越南史简述 70
南国山河 75
“胡志明”的回答 89
为什么是“广州” 92
供应链网络的力量 99
日、韩路径与澳、加路径 106
越南的结构性困境 120
前 言
我在《枢纽》下篇讨论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部分提出,中国的经济成长系基于西方最新一轮创新经济的拉动,其间一系列结构性的特征,使得在不出现实质性技术变迁的前提下,全球中低端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是终局性的。因此,中国的经济成长带来了全球经贸结构的深刻变迁,从沃勒斯坦所说的“中心-外围”结构变为一种“双循环”结构,中国的制造业成为一个中介性的“枢纽”,衔接起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产业及高端服务业与不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产业。这种结构变迁会引发全球秩序以及其他国家内部的一系列不均衡,从而吁求一系列治理秩序变革。如果变革不能向前推进,便有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未料到,《枢纽》一书出版不到半年,大规模的贸易摩擦就真的出现了,并且规模迅速升级到超出所有人想象的程度。一时间,网上满是中国制造业面临贸易摩擦的严重冲击,大量制造业工厂正在向海外尤其是越南大规模转移的消息,中国经济似乎正面临重大危机。很多人质疑我在《枢纽》中的说法,认为现实已经狠狠地驳斥了这本书。
从纯粹的理论分析来看,我认为这种大规模转移不大可能。因为我所论证的支撑中国供应链网络的很多条件并未因贸易摩擦遭遇实质性挑战,海外也没有哪个国家有条件承接中国如此大规模的供应链网络转移。而在今天的全球经济逻辑之下,仅仅转移工厂而不转移供应链网络,是构不成实质意义上的转移的。但是这种理论分析倘若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支撑,说服力仍然有限。
于是,在2019年,我与研究团队的伙伴们一起从北到南对越南做了深入调研。我们跑了河内、海防、胡志明3个大城市,以及分布在北方和南方的3个主要工业省份,拜访了4个工业园、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派驻越南河内和胡志明两个城市的分会,又采访了河内的1家律师事务所、7家在越南的中国商会。我们还拜访了从高科技到低科技横跨多种产业、从跨国大公司到地方小工厂横跨多种规模的近20家企业,若干位越南工人及越南经理层,以及几十位在越南打拼的中国人。此外,我们还采访了越南的政府基层官员、两所大学中的多位学者,甚至在一家中餐馆吃饭时,遇到的一位会说流利中文的越南老板娘都成了我们了解越南民情的访谈对象。
在去越南之前,我们先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对中国企业做了深入调研,以便获得必要的预备知识;从越南回来之后,基于新获得的信息,我们又逆向回溯到国内的供应链网络上游,到珠三角以及广西中越口岸地区做了深入调研。
大半年的深入调研以及与研究团队伙伴们的反复讨论,让我有了巨大的收获。调研基本验证了我在《枢纽》中提出的“枢纽”“双循环”结构的假说,同时让我能够对假说做出重要的迭代升级,把很多思考向前推进了很远。田野调研不仅让我对经济活动的微观机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让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