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把一个采购员提升为供应链业务经理,管理钣金机箱制造商。没多久,就听到他到处宣扬,他把一些零件从一个供应商转到另一个,价格降低多少多少,每年能节省多少多少。他还准备调整整个供应商群,会节省成本多少多少。新官上任三把火,本也没什么值得非议的,但其方式、方法却值得商榷。看看他的降价方法:他专挑那些用量最大的零件,重新询价,当然会得到好的价钱。但他忘了,供应商还有很多老零件,用量很低,但价钱还维持在高用量时的水平,毫无疑问在亏本,就靠那些大用量的零件来补。
生意调整的结果是供应商利润率大幅下降,该公司成为他们的低盈利客户,供应商的经营重心转移到其它高盈利客户,导致对该公司的按时交货率、质量、服务大幅降低。例如在交接之前,所有供应商的按时交付都在96%以上;交接后没几个月,有好几个已经跌破90%。
再就是供应商对该公司的失去信任。前任接手时,几个主要供应商大都亏本,一方面是因为整体经济低迷,另一方面由于多年的赤裸裸压价。结果供应商既没经济能力、也没动力负担工程技术力量,因为开发出的新零件很可能在下一轮询价中转入竞争对手。这样直接影响公司开发新产品。前任的政策是:新零件在开发阶段一轮招标后,进入量产阶段不再二轮招标。这样,供应商就不担心辛辛苦苦帮助开发的产品转入竞争对手,因而在开发阶段乐意投入工程技术支持,对新产品的按时交货率也大幅度提高。有的供应商还替该公司专门设立技术人员,随时提供技术支持。新的业务经理的二轮竞价,明显破坏这一政策,直接破坏双方的信任基础。
这问题归根结底到一句话:价格究竟值多少钱?出于其采购员的经历,新的业务经理眼里看到的都是钱,而且只是钱。但对于供应商管理,价格只是七大目标之一。供应商的质量、交付、服务、技术、资产管理、人员和流程也必须全面考虑。这其中不够直接了当的可能是最后两个目标。资产管理主要是库存管理,但却与供应商的生产方法直接相关。现在流行的是精益生产,力求大幅度降低库存水平。与之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采取什么生产方式,与其说是供应商的选择,不如说是客户、供应商的共同选择。例如上面说的降价,公司的统一询价方式是拿一个月的用量来询价,但新的业务经理拿一年的量。这样,量大了,单价自然会降低。但供应商也必须一次生产那么多才能达到那样的单价。
在高科技行业,新产品开发速度很快,零件淘汰很快,过期库存是个大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大量的过期库存势必会影响到采购方。我在2005年处理了超过80万美金的过期库存,其中大多库存的生产时间可追溯到2000年。而其根源之一,就是当时的采购经理为降低单价,驱动供应商大批量生产。他当时是得到他所需,也可能得到很多奖金,但造成的后果,却是5年后由公司和供应商买单。80万元美金,相当于年度采购总量的15%。这也意味着买方、卖方供应链的利润率整体降低15%,姑且不论是由谁买单(结果是供应商承担了大部分)。
采购方的决策也影响到供应商的人员与流程管理。赤裸裸的价格竞争势必降低利润率,低利润率导致供应商无法负担、吸引高质量的员工,员工培训也受影响,导致关键员工跳槽、整体员工素质降低。于是质量问题接踵而至,其它绩效也大幅降低,因为关键员工带走相关产品、流程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小供应商而言,好与差的区别往往就是一两个关键人员。例如我在美国有个供应商,它的一个技术骨干到大陆去创业了,直接导致该供应商与公司的几个开发项目流产。
遗憾的是,恶性的价格竞争往往让整个行业万劫不复,而采购方唯价是图难逃其咎。很多价格政策,其负面效果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得知。但几年后,当人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价格究竟值多少钱,恐怕谁也说不清。唯一能肯定的是,价格确实值很多钱。如果只看到钱的话,最终的代价会很高。
这故事还没完。有一些关键部件没法找换供应商,因为对最终产品的功能影响很大,更换供应商风险大,需要重新验证,而设计部门既不愿花费时间,也不愿承担风险。那怎么办?这老兄就霸王硬上弓,让供应商不管怎么样,降价15%;怎么降,供应商的事。
供应商没法在人工上省,那就只得在材料上下工夫。但是,主要原材料镍的价格在一年内翻了一番(见下图),该供应商先前已经多次提出涨价,都被驳回。材料利用率上也已没潜力可挖,因为供应商已经是多个零件一起加工,边角料的浪费降到最低。于是,找便宜材料成了唯一出路,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原来用的镍合金产自德国,价格高,但质量好。法国产的镍合金价格低,但技术性能与德国产的不完全一样。供应商为达到这15%的降价目标,就采用法国产的镍合金。等零件安装到最终设备上,运给客户,客户反映设备性能与以前的同类设备不一致。这意味着新的生产线与旧的生产线性能不一致,在“严格拷贝”的半导体生产行业,这可是个大问题,客户得重新调整生产线,耽误工时,损失之大,把这供应商卖了都不够赔。
产品部兴师问罪,这同事没辙。几百台设备已经发到全世界各地,光更换零件,成本就得几十万美元。客户的信任危机,以后的新生意损失,代价无法估量。值得一提的是,这同事觉得他省了那么多钱,应该得到晋升才对。至于这么大的质量事故,他觉得跟自己无关。
这问题表面上是质量事故,其实是个采购问题。采购的失职在于在三个方面:
第一,制定15%的降价指标欠斟酌。干采购的人不会不知道供应商的大致利润率,尤其是在主要原材料价格翻倍的情况下。该供应商虽然是独家供货,但价格已经是最低了。当年发标,多家供应商竞标,找不到比这家供应商更低的价格。
第二,如此大幅度的降价,意味着很大的风险。采购需要分析风险,让公司当事人理解这些潜在风险,督促质量部门把关。采购为达到自己晋升的目标出此险招,又假定别的部门都知道风险,可以说是错上加错。用一位专业人士的话来说,不要把别人都当成神,认为他们都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而是要使自己尽量靠近神。
第三,最关键的是,采购没有试图与供应商合作来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推给供应商。他的问题解决了,供应商的问题就来了,最后还是由采购方来买单。采购经理制造的问题多于解决的问题,这正是采购经理失职的地方。
降低成本是供应商管理的一大任务,但关键是要会适可而止。大公司对小供应商,降价往往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往往都能再挤出来,但是挤到极点,其它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强势推行不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将把问题推给了对方。偶然用之也就罢了,但系统地用,偶然性就成了必然性,供应商出问题也是迟早的事了。
此外,思量着晋升没什么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方法、方式还是要讲。正如一位专业人士所说,做一名优秀的采购员,最重要是要战胜心魔,不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良心,不为升官而损害供应商的应得利益,算是说到点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