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进行控制图质量管理时候,需要思考两个条件,一个是规格界限,也就是产品形位公差。另一个是控制界限,就是加工的质量波动范围,当然最好是把控制的范围界限能够缩小到被形位公差包含住。
第一, 就是既然要用控制图,就要合理设置控制界限,和报警范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需要针对我们的工艺特点,框定好我们的“正常”的标准。最小的那个范围就是正常波动,最大的范围以外就是不合格产品,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报警区间。
第二, 就是反馈的时效性问题,一般来说,这种控制图需要实时监控,一旦发现产品超出控制范围,到了报警区间,我们要立马行动进行纠偏。但实际上,这些数据是一般一个月做一次汇总,而质量会议也是一个月搞一次。这样的速度其实对于真实改善质量水平,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不大。
第三, 质量控制理论是以统计学为理论依据,而根据不良品的发生频率设定一个高度合理的质量标准的样品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直译就是可接受质量水平。这种其实本质上会让大多数思路不清的人,误以为用了科学的,符合数学原理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控制得住质量水平。
所谓的控制图法,是需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就是只能用来控制正常作业过程汇总的形位公差波动范围,比如加工轴他的外径尺寸是120±0.05mm。第二,它需要能够非常快的来进行抽样,结论和反馈。
这种方式最多只能将不良率往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最低,但是绝对不可能实现零缺陷,因为它只是发现不良的检验,而不是不制造不良的检验。
02
举一个例子,田中压铸公司,给客户送产品的时候,就用AQL的抽样,每一百件抽样,如果正好抽到不良,这一百件全检。如果抽到的是良品,就默认这一批货是好的,送给客户。即使对于客户来讲这个是可接受的不良率,但是对于真正的客户而言,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不良品。
最关键的两条建议:
产品的质量是内建于工序之中的;
必须促进对于“加工”的“检验”反馈功能,以进行“反馈检验”
为什么呢?因为其实对于控制图这玩意来说,有多种不同的情况会导致报警,例如单侧连续多少个点在报警区域啦,总共多少个点在报警区域啦之类的。
实际上在生产线上,生产作业员根本不可能做一个产品给你检一个产品,别说作业员不能,就算是常规的检验员都不行。所以实操上spc控制图之类的工具,只能用作事后的总结。
最近许多企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例如三一集团就逐渐在尝试在线的气动检测内径,并且实时记录生成控制图,一旦触发报警条件就会有安灯报警。但是一旦这样做的话,不正是做到了逐次全检吗?
所以原先使用控制图,AQL,还是因为技术手段没办法低成本地做到逐次检验,而现在技术不断突破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能放弃,通过逐次检验来确保零缺陷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