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为食为天,食品行业是14亿人口日常生活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快速消费品对供应链的效率要求更高,具有快供、快产、快销、快转、快流通的属性。
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食品企业如何确保供应链效率,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以“非洲猪瘟”为例。
2018年8月2日,国内首次爆发非洲猪瘟,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各省蔓延,猪肉价格快速下跌,行业上下游均受到影响。
“如何应对”,普遍保持观望态度。
然而,这家食品供应链企业采取了如下卓有成效的措施。
01
发布预警,紧急备份
8月23日,该企业在内部发出第一条预警:
“一是预估到国内猪肉供应链将在未来1-2年出现巨大风险;二是预判出约4个月后肉价将开始快速上涨,猪肉的价格周期和逻辑将完全被猪瘟事件打乱。”
企业供应链部门立即开始供应链备份,采购订单开始风险ABCD分散多家订购,并紧急启动多渠道最优质品牌猪肉的考察测试。
02
争分夺秒,抢在禁令前面
2018年9月2日、3日,江苏、安徽两省连续发现疫情,该企业预估到上海区域的工厂有断供风险。
9月3日晚,供应链部门一次抢订货源数量几十柜,现货锁定(可用数月)。
9月4日凌晨,上海宣布外省猪肉禁入上海,各高速上海入口关闭。
与此同时,供应链部门发出“猪肉备货到库,供应很有保障”的通报,并将市场严峻情况作为第二条预警在企业内部发布。
上海入口关闭后,上海货源价格次日即上涨30—50%。
03
科学预测,大胆出手
2019年春节假期临近,大部分企业已开始放假时,猪肉价格突然下跌。业内对猪瘟发生后的消费能力、肉价走势普遍不看好,大多认为春节后还会再下跌。
经过一番科学分析后,供应链部门认为并非那样。于是抢在春节放假返乡前,一举将2019年全年的猪肉货源全部吃下。
果然,春节期间猪肉开始一路上涨,节后上班已上涨了30%。
2019年5月9日,供应链部门经考察后发出第三条预警“猪肉供应链恢复没有大家预想的快,补栏量极低”。
2019年8月再次出手,锁定2020年货源。
2019年10月份,猪肉价格创下史上翻2倍的最高记录。
04
风险应对启示
预测准,行动快,措施实。
宫老师在《采购全流程风险控制与合规》一书的“风险洞察新基因”部分中提到了风险洞察力和数字化技能,这两项能力可帮助我们做到精准预测。
■ 风险洞察力:
1. 看宏观
可以利用PESTLE或STEEPLE工具来帮助识别相应风险。
2. 看供应商
采购要“关心和关注供应商”,供应商的风险就是你的风险。
3. 看自己
清楚地知道自身问题所在。
4. 看同行
别人的风险极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 数字化技能:
1. 数据分析
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将“不确定”变成“相对的确定”。
2. 流程管理
在数字化采购环境下,所有的流程必须打通,这就需要通过简化、合并、重排等手段整合端到端的采购流程,提升流程的效率。
3. 建模能力
更高一级的要求是采购要会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建模,要将业务的最佳实践转化为可重复使用的模型。
面对突发事件,这家企业不仅确保了猪肉的供应没影响生产经营,还有效控制成本,确保了经营效益没受到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促使供应链成为了企业重要的利润创造中心,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
并且在市场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时,该企业产品零售价却坚持未涨价,增加了市场份额,充分体现了供应链的绝对优势。
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3点启示:
1. 供应渠道需要提前备份;
2. 对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要有自己的预测和预判;
3. 对供应链成本和供应链风险保持强烈的敏锐度。
05
食品企业供应链未来需关注的重点
以上述举措作为延伸,企业供应链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不确定性。未来,食品企业供应链还需关注3个重点:
1.供应商选择方面
因地质结构、区域特性、气候等客观风险,需尽量避免某一物料供应商过度集中在同一区域。
在供应商选择策略制定时,应将突发重大灾害的风险加入评估维度,尤其对核心物料,尽量要分布在不同区域,做AB供应商备份。
2.关注灾难与价格周期规律
食品原料多为初级农产品,中国农产品有相当大的因素仍为“靠天吃饭”。
以往,我们对初级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主要从产地、播种、长势、阳光、雨水、肥料、土壤、收割、产量、加工能力、最佳定价期、市场供需关系等各方面考虑,却尚未系统关注我国国土总体的灾害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价格周期之间的内在联系。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的有关数据显示,每12年是一轮灾难周期,作为食品企业供应链从业者,需要补上这一课。
3.洞察未来,居安思危
未来10年、20年,我国食品原料供应形势总体不容乐观。
一方面,各类自然灾害频次增加;
另一方面,原有国际贸易流通结构被打破,很多粮食主产国禁止出口,农产品的供需不均衡现象将愈发加剧。
怎么办?
我们需要全球视野,要及时关注国家战略储备政策,还要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机会,积极建立中亚地区、东南亚地区的进口供应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