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人都知道这个“三不政策”
1.不接收不良品
2.不制造不良品
3.不传递不良品
三不政策有一个好处就是朗朗上口,振奋人心。同时,由于传播得广,群众基础好,大家都知道也基本认可这样的理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三不政策进行一定的解析,使得其实用性与落地性更强。
三不政策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主要在于,不制造不良品,并不由员工说了算,有的不良品是由工艺限定的。不制造不良品,改为或解释为“不人为制造不良品”就通了。
三不政策建议的顺序为:
1.不接收,上工序的不良我不接收,也就是开展必要检验,如有不良,及时反馈。为确保生产效率,这种检验通常指外观以及关键尺寸。
2.不制造,即自己的工序不制造不良,其关键在于按作业标准开展作业。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在本工序生产过程中,发现之前的产品加工问题,包括来料问题或前面工序加工问题。比如,本工序发现材质问题、装配不上等。
3.不传递,如果发现本工序产品不良,不应将之传递给下道工序。
也就是,通过必要检验,将经过验证的合格品传递给下道工序。
要做到“三不政策”的要求,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①熟练的、掌握产品加工与检验方法的员工;
②尽可能确保稳定的来料质量;
③完善的作业标准;
④各个工序的严谨规范作业。
如果做不到以上四点,生产过程会出现诸多“断点”,生产难以流畅开展。
换言之,“三不政策”是零缺陷管理中的基层作业追求目标,其真正的有效展开需要一个“强大的质量体系”的支撑。
这个“强大的质量体系”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工艺的持续改进、量具校验以及文件管控体系等。
否则,“三不政策”只会是一种口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