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期,人力资源服务业会蓬勃发展
这两年有留意行业新闻的圈内人会发现,“人力资源”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各大纸媒与国务院报告中,疫情期间的六稳六保政策只是被重点拿出来放大的一个点,早在2017年11月各地就在推行试点人力资源产业园。
人力资源行业为什么突然会被如此的重视并得到蓬勃发展?
投资机构的鼻子一向灵敏,哪里可能会诞生机会,判断识别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我们通过投资数据的对比,来看看两个不同阶段的风向变化。从2011年到2016年,风险资本家投资到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初创公司的金额,比投资于销售和营销技术(风险投资的热门行业)的创业公司的资金量要小——销售和市场行业获得高达320亿美元的投资,而人力资源技术公司则仅为66亿美元(数据来源于来自研究公司Mattermark和Pitchbook)。
近两年,这两个行业之间的差距在缩小,2016年销售和营销获得的创业资金总额是人力资源公司的2.6倍。
这个差距是对十年期间所做的分析中的最低水平,远低于2013年的11.7倍。2020年更疯狂,易路C2轮、肯耐珂萨D1轮、盖雅牵手蓝灯、职问A+轮、MokaB+轮、趣活IPO.......资本对人力资源行业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从国家产业宏观发展的结构来推断(大胆假想),未来GDP不会再有曾经的辉煌,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想想日本、瑞典他们的发展历程),作为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Recruit就是典型的时代红利产物。
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是诺贝尔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老爷子被西方尊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
他的理念里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趋于平稳阶段(也称经济下行期)为何被重视有关键的解读,如果感兴趣我推荐看看他的书《人力资本的投资》。
其中有概括性的一句:“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原因的结论,对整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解开了战后日本、德国乃至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之谜。
通过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表达我们国家目前在经历的这些产业变化,已经被某些邻国经历了并摸索走出了新方向,这对我们行业的发展其实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错峰发展”这个词是关键,东南亚国家在经历的高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时中国的缩影,同样现在的我们在发展中也有当年发达国家的缩影。
以周期的眼光来看行业发展,没有人更聪明,但总有人更智慧。
灵活用工不要只盯着税优,要去创造新的劳动力市场
让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剩余价值流通起来,是行业与企业人力资本经营者需要的创新。
马斯克的做事方法值得被学习,从来不顾虑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受限于什么,而是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出发,找正常思维里的最优路径(他的解决方案有点像小孩子,没有被各种现有的因素阻碍),放在不同空间里两个点之间直线不一定最短,这才是创新者应该去借鉴的,可能成功路径不可以复制,但是思维方式是可以被训练的。
灵活用工实际上是站在企业方的视角,建立的用工余缺调剂平台,类似于今年二月份海底捞和盒马生鲜之间“共享员工”的商业决策。
但这种“行业新招”不应只适用于特殊时期,而是可以作为未来一种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业界新玩法。
所有个人与平台签约,通过平台(去中介化,自己做最大的中介)来与用工企业匹配,个人与企业不形成固定的劳动关系,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个人完成企业指派的工作任务,企业与平台结算,个人薪资福利有平台发放,平台有责任和义务为个人制定长期的职业生涯成长计划。
包括培训提升、保险医疗、婚恋落户等,面向个人推出管家式服务,从而延长C端资产的保价增值,并以此长期获利。如果我要做这个平台,我可能会去花时间好好研究下“贝壳”,看看贝壳是怎么守住自己的职责做了裁判就不再去赛道当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