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经济时报》19日报道,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为共同解决对中国产业链过度依赖问题而展开的“弹性供应链计划(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itiative , SCRI)”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谈判筹备工作。
该倡议依靠国家间的双边协议,通过贸易便利化和吸引印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三国间供应链互相开放和多元化,使印度太平洋(Indo-Pacific)成为“强大的经济团体”。
同时,这一供应链弹性计划的实施,可能将以现有的双边供应链网络为基础。例如印度和日本此前讨论建立的“印度-日本工业竞争力合作伙伴关系(India-Japa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Partnership,IJICP)”。
报道称,三国贸易和商业部长将于下周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并表示东南亚国家也将受邀加入这一倡议。
那么,为何日印澳三国决定在此时联手对抗中国产业链呢?
实际上,弹性供应链计划由来已久。对此项倡议,三国也是各怀鬼胎。
日本:构筑“民主与繁荣之弧”
在弹性供应链计划背后,日本有着经贸扩张、地缘战略、多边外交等战略因素上的多重考量。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致使日本企业开始关注产业链依赖性的问题。疫情爆发后,中国工厂一度停业,也加剧了日本方面的担忧。
截至8月21日,日本公布了其二季度GDP数据:经济增长萎缩27.8%,创下近75年来最大跌幅。
如今,日本经济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印太地区的贸易额几乎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
这样一大块能够推动日本经济快速回春的肥肉,自然是让日本垂涎三尺。
为此,安倍政府拨出专项补贴,鼓励日企将在中国的生产线迁回国内或是扩散至东南亚国家。
此项举措的终极目的,是丰富供应链,降低企业风险,从而降低日企对中国工厂的依赖程度,逐步实现“去中国化”。
除去在经济方面抗衡中国的考虑外,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这次抗击中国产业链则可被视为日本版“印太战略”的延伸。
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欢迎并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日方认识到,尽管无法阻止中国崛起,但日本可以对中国采取“规则制衡”的策略来“规范”中国的崛起进程,而在印太地区建立新秩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日版的“印太战略”旨在以实际军事行动回应美国战略需求的同时,刺激日本社会朝开放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并试图在印太板块上抢占先机,构建由日本主导的新秩序。
而从多边外交的角度看,不管日本是推广所谓的“和平主义”外交,还是构建“亚洲民主繁荣之弧”,都亟须印太地区各国的支持。
总而言之,一直心心念念成为“正常国家”的日本已不再安于现状,而是希望通过控制印太地区,主宰亚洲地区安全格局,从而遏制中国。
印度:“印度制造”卷土重来
实际上,印度一直觊觎中国供应链核心地位,试图将中国取而代之。
莫迪上台后,便出台“印度制造” (Make in India) 计划,呼吁印度“为世界而努力”,并希望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5%提高到25%,使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自今年年初起,印度政府已与数千家美国和日本公司进行了接触,希望通过改善软环境,修订劳工法、税法和其他阻碍外国投资的法律以及提供土地、减少税收等优惠措施,吸引外国企业离华赴印。
面对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重组,印度更是看到了取代中国产业链的机会。
印度开始大力游说企业从中国迁出至印度建厂,期望借此提高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在“东盟-印度智库会议”上,印度外长苏杰生也屡屡暗示企业需要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人们希望通过多样化和弹性化来减轻对供应链的担忧。因此必须有更积极、更实际的合作模式来克服挑战。”
而在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发生后,印度国内民众摒弃“绥靖政策”的愿望日益强烈,并希望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于是,印度政府便以此为借口,一方面加快经济领域“去中国化”的步调,例如禁用59款中国手机应用,限制从中国进口电力设备和零部件等。
另一方面,印度则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甚至高调宣布将划拨大片土地承接从中国转移出来的项目。
澳大利亚:进退两难,夹缝求生
作为美国忠实的“追随者”,澳大利亚紧跟美国步伐,无端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打压升级,使澳中经济关系受到严重损害。
为帮助特朗普实现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夙愿,澳大利亚率先公开表示愿在美国建厂,并宣布在将来要打破中国对稀土和石墨的“供应垄断”。
而后我国对澳大利亚的大麦、红酒和牛肉等农产品实施了相关反制措施,更是加重了澳大利亚的紧迫感。
在日印澳三国中,澳大利亚的整体经济对中国依赖性最强,再加上其自身经济结构问题,澳大利亚迫切希望将与中国的经贸关联部分迁入日本或印度,从而降低对中国买家的“依赖”。
但是,移除中国后的市场缺口真的能被填补吗?
拿澳大利亚的大麦为例,2020年,中国对啤酒的需求为种植优质大麦的澳大利亚农户带来数十亿澳元的收入。
如今,这些大麦很可能只能运到越南、印尼等国,而这些国家更倾向于用大麦作为牲畜饲料。显然,他们出的价码自然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
在这种情况下,弹性供应链计划的提出正当其时,不但符合各国的现实需求,还将会为三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效益。
在经济方面,三国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并在伙伴国之间建立供应链互补关系,调整中国在该地区的贸易地位,从而提升印度-太平洋地区整体的供应链弹性,使印太地区成为一个有“强大的经济动力”的稳健经济圈。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亚太物流研究所所长马克·高表示,“在有指导的合作框架下,三边的倡议可以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的垫脚石,并推动区域力量重新分配远离中国。”
而在地缘政治方面,随着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不断深化以及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的重启,供应链倡议的提出将进一步延长第一岛链封锁战略的范围。
通过迎合美方在“印太战略”上的需求,展现其“疏中靠美”的姿态,日印澳不仅可以强调自身对美国的战略价值,为今后合作开展留下想象空间,还能放大手中的外交筹码,对外能够对中国形成制衡,对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疏解反华势力的政治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弹性供应链计划看似由日本主导,但从全球角度看,其核心依旧在美国。
美国一直希望在双边同盟的基础上,拓展三边同盟,再进一步延伸到四边合作伙伴关系,以便从中心到外围全方位采取反华措施。
去年4月,美国曾宣布了一项“经济繁荣网络”计划,该计划通过与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合作,旨在重置全球供应链,促使相关国家企业撤出中国,以期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而弹性供应链计划的出台,则是四方机制进一步拓展与强化最好的印证。
然而,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所谓“去中国化”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增加支持率抛出的噱头。
实际上,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无法找到“第二个中国”。
首先,中国具有广阔而潜力巨大的市场、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庞大的供应链、安稳的社会环境、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对国际资本的强大吸引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种类的国家。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份额超过28%。
其次,供应链体系并非是人为建立的,而是根据制造业在各地的经营和发展情况自然形成的。由政府强行重建违背的经济规律的供应链,最终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今年3月,上海美国商会与普华永道公司进行了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美国企业认为中国市场需求和盈利更为稳定,并有不少企业打算近期扩大在华投资经营布局。
显然,政客们的夸夸其谈是不具备说服力的,决定产业链调整变化的根本动力还是经济规律、商业利益和科技进步。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下,企业投资方向是很难轻易改弦更张、推倒重来的。
但若将弹性供应链计划放置于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并结合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替代中国供应链可能不仅仅是这三个国家的想法。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产生摩擦,四国机制不断密切合作对华施压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对当前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妥善应对,是目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是要打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去中国化”的阴谋。
中国应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通过经贸规则的谈判,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各国供应链相互连通。
二是利用中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深化经贸务实合作,将外国企业吸引到中国来。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要想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发挥比较优势。
弹性供应链计划的确能够使日本的高新技术,印度的制造工业和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互联互通,起到稳定地区供应链的作用。
但如果各国想借此孤立、打压中国,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政治意图并强行违背经济规律的计划,最后只能使三国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