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O是英文Maintenance, Repair & Operations 的缩写。
即:Maintenance维护、Repair维修、Operation运行 (MRO)。
通常是指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不直接构成产品,只用于维护、维修、运行设备的物料和服务。
MRO采购是采购工种里的"勤“行,其特点是“小”而“杂”,“急”而“繁”,不易管理,无论投入多少人力都看不到大的产出。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紧急采购任务太多,一旦没有及时把物资采购到位或者买到假货,采购极易被使用部门投诉,出力不讨好;
2)使用部门猫腻太多,很多时候使用部门跟供应商串通好,向采购指定品牌贸易商或服务商,有问题让采购背锅;
3)品类太多,采购价格不透明,比如装修、加工品、服务等,采购管理者不易管控;
4)采购难以取得业绩,因为批量太小,分到每个品类采购金额太小,采购缺少谈判砝码;
5)采购加班太多,996,重复性工作多,对采购的能力提升不大,离职率相对较高;
6)供应商素质参差不齐,容易造成采购员腐败,采购管理者担责。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MRO采购往往被采购管理者视为“鸡肋”。如果想要管理到位,采购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别想取得亮眼的业绩。
因此,为了减轻MRO采购的包袱,现在出现了两大主流的做法:
1)整合,是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把所有品类和服务集中在少数几家贸易商或平台上采购;适当缩减MRO采购员的数量。
2)外包,是指将整个MRO采购流程和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比如Genpact, Accenture或Infosys等。甲方只需要跟外包公司谈定总体业绩指标,如年降、leadtime、出错率和服务满意度等即可,公司不需要再雇佣MRO采购员。
对MRO采购进行整合是一些大的贸易商和大的交易平台忽悠采购管理者的说法,属于伪命题,目的是为自己能拿到更多的业务。
有人肯定会反驳说,笔者怎么能说这是伪命题呢?
实际上,整合之后供应商的数量变少了,采购信息维护和供应商管理的成本降低了,在每个供应商的采购额大了,采购更容易谈降价,减少MRO采购员的数量,即减少了管理成本又减少了人力成本。
可是您真的实践过么?
笔者参与过几个MRO采购”整合”项目,看到的结果很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还没有真正对很多MRO品类都专业的贸易商或平台。他们只是对一个或某几个品类专业,比如文具商的文具价格和送货服务最好;泵阀贸易商对某个品牌的泵或阀最精通,能拿到的价格最优,交付也快;劳保用品的供应商对手套、安全帽等的不同品质和价格非常熟悉,能为客户提供最适合自己要求的型号等等。
但是当采购问到比较大的贸易商都能做什么时,很多销售为了业绩增长,会告诉采购他们什么都能做。没有经验的采购听信他们的话,把别的品类给他们询价,会立即发现他们的价格很高。而且您的其他品类的供应商会问您,为什么有另一家供应商在跟他们询相同的东西。
在没有又专又全的贸易商的情况下,强行搞整合,采购会发现价格不降反升!
2)即使这类大的贸易商或平台给采购提供了合理价格,在采购下发订单后,您会发现供应商根本交不上货或者买了假货自己都不知道。
其原因是他们根本就对其他品类的渠道不专业,信口开河、忽悠采购、不负责任。结果采购一方面需要帮这些贸易商寻源、催货;另一方被使用部门频繁投诉。工作不但没有变得轻松,反而采购需要管得更多、麻烦缠身。
3)当采购管理者决定做MRO采购整合时,对采购员的打击是很大的。领导会失去员工的忠心。而当您实施一半发现这是伪命题时,您会非常骑虎难下。不做?领导对您怎么看,员工的心已经凉了;做?问题越来越多,投诉越来越多,看不到收益在哪。
最后采购管理者只能做个漂亮的PPT报告,夸大整合的好处,交差了事。在他离岗后,MRO采购又变回以前的方式。
所以如果还有采购管理者想尝试MRO采购整合,请您三思!
关于MRO采购外包,这是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的做法。
对于专业从事采购外包的公司,他们会把办公室设置在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城市,通过先进的电子招投标工具,比如Ariba, 将供应商的价格压到最低,之后帮助客户执行整个订单和付款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
很多国际化大公司,比如花旗、日立、空客、拜耳等等早在几年前已经把整个MRO采购业务外包出去,即省力又省钱,持续获得满意的结果。
但是对于中小企业的采购部门,没有那么大的体量和采购额,很难使用专业外包公司的MRO整体外包服务。
本网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