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是次要的。
企业中永远是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做为HR管理者,要做好HR,必须识别、培养、管理那些为企业创造80%价值的人,把这类的人和岗位做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HR管理者20%的时间要做好本质工作,80%的时间要与人沟通;沟通中与20%的人沟通要花去80%的时间,20%的时间与80%的人沟通。
(二)苛希纳定律(确定最佳管理人数)
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苛希纳定律再简单不过了,它告诉我们:人贵在精。人多必闲,闲必生事;由于实际的人员数目比需要的人员数目多,诸多弊端由此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就好,有时管理人员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在于用最小的工作成本换取最高效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做到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只有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企业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扩展: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三)首因效应(避免凭印象用人)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四)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HR管理者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池污水还没发臭之前,你要做的就是把污水与酒隔开,同时,你也要想方设法让这滴污水改造成一滴酒,像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
(五)不值得定律(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就是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达,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作为HR管理者,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并合理分配工作,使合适的人占用合适的岗、人尽其才。
(六)蘑菇原理(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因为初学者常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只是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组织或个人任其自生自灭,初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所以我们关注磨菇的生存环境,适当给予关怀,不要过分施压,才能让其有良好的成长空间。
(七)250定律(不怠慢任何一个顾客)
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
(八)三个和尚定律(团队合作不是简单的人力相加)
1+1+1是>3的,也有可能是<3的,三个和尚的力量可能比三个人大,有可能比一个人还小。它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同时,个体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式,将有力地影响其在团体中的地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承认,一个能使组织结构优化和绩效提高的员工,必然会比其他员工更受重视,进步得也更快。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规章制度、分清职责、优化结构、理顺绩效、避免内耗。
(九)乔布斯法则(网罗一流人才)
一个出色人才能顶50个平庸员工,这是苹果公司的老板、管理奇才史蒂夫-乔布斯的一句名言,从而发展为“乔布斯法则”,风靡西方管理界。
(十)薪酬管理的“格雷欣法则”(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格雷欣爵士发现了一有权现象,在实行金银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在同一企业中,由于旧人事与薪酬支付惯性等,一些低素质员工薪酬超出高素质员工,从而导致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