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跟一个企业培训负责人路边烤串喝啤酒,烤串还没上来,对方就抛过来一个这样的话题:你觉得培训有用吗?对方是个从业年限比我还要多的前辈,付钱请我们的培训师去做销售培训,还没等我回答,就大谈特谈起培训无用论来,我反问既知无用,缘何要劳动那么多人还要付钱给我们来讲课,客户娓娓道来:无用之用的三用:1、让员工觉得老板重视他,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2、让老师讲老板不方便讲的话,比如离开公司你什么也不是;3、借培训之机鉴别哪个值得重用,哪个需要开除。
时隔多年,回想来时路,早已磨灭了教育兴国培训兴企的幻想,上接战略下接绩效之难能,为培训而培训之形式主义,互联网崛起之对培训行业的冲击,培训行业之势微,让我终于鼓起勇气重新审视培训价值之无能为力,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学员爱学习吗?我们的员工会学习吗?否则内容为王缘何谈起呢?
人才培养中有个1、2、7法则,讲的是员工能力培养10%靠培训,20%靠人际交往中的提升,70%靠工作中的历练。也就是说每年那么多的培训投入,并不及非正式学习产生的效果,而10%的正式学习又有多少进行了转化呢?培训是以企业绩效提升为目标的,这个目标与员工学习目标一致吗?上下协同吗?上接战略下接绩效,考虑员工职业规划愿景了吗?考虑员工学习意愿了吗?考虑员工学习能力了吗?答案是没有或极少。当员工没有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当把培训当做企业福利而员工不买账的互联网时代,当有更多的在线的个性化学习内容更方便地呈现在员工面前时,我们的传统培训还有这10%的价值吗?
再追根溯源,员工为什么不爱学习?大部分成年人在上学时代的填鸭式、应试教育中被扼杀了学习天性,职场人有多少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没有快乐,他们能在课堂里坚持多久?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员的自我成长之路,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育的对像是人,培训的对象是事,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素质和学习力,培训在于输出更匹配的内容,细思极恐!我们的教育做反了,做的更像培训,而缺乏了教育的铺垫,再用过往的方式输入内容,在没有了高考压力和学校及家长的管制时,还有多少人能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这个基础,企业继续强迫追求自由快乐的职场人去继续在痛苦中被动接受学习,便是企业培训无效的原罪!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不发达的农耕时代,受制于信息传播载体的昂贵和不方便,老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播者和权威解释者,是教学的主体,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与时俱进来看,这三种功能都可以很好地被互联网取代了。个性化、有趣化、碎片化、社交化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有着传统老师无法启及的便利和高效,随需随学时代来临,学习平台和各种学习内容提供商风起云涌,互联网对教育或学习红利的释放已经开始了,我们的传统培训还有多少空间?你学或不学,互联网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不惊不喜,如果有一种办法可以让员工喜欢上学习,具备了更高效的学习能力,企业还需要自建学习平台吗?企业还需要组织培训吗?
互联网对教育培训及个人学习的红利,只对有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释放,企业亦或个人,你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