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虽然很重视培训,但时常又认为绩效是员工实干出来的,不是培训出来的。”
“很早就发出培训通知并提醒业务部门了,结果学员还是在培训时被领导叫走了。
连学习时间都不能得到保证,可总是说我们没做好培训。”
“培训就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出了问题只会找培训人背锅。”
“年年都背锅,锅却不见少。这一年来,我们又背了好多锅。”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培训难,难于徒手攀尖山。每每与培训同仁们交流,听到比较多的感慨,就是被当做“背锅侠”。
01
培训人日常背的“锅”
当下,培训人“背锅”现象很普遍。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我总结了三个“常见锅”。
第一,培训工作不到位。
公司业绩好了,功劳大多属于业务部门,和培训工作并无很大关系。提及培训,最多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进展,培训量达到了,但是效果还不够好”,抑或是“培训量还不够,质也有待提高,因而在员工的专业发展培养上存在些许不足”等。现实中,企业运作如果出现问题,经常会拿培训充当“万金油”,成为公司业绩不好、部门人员绩效差、安全问题、对外客户沟通不畅、招聘现场被质疑等各种问题的挡箭牌。
第二,培训出勤率不高。
培训安排次数少,员工认为公司没培训,对其学习成长的关注不够;反之,业务部门将培训视为负担,导致员工未必参加。业务部门拒绝参加培训的理由包括:项目设计不合理、培训师资水平欠缺、培训内容吸引力不强、培训时间不合理,甚至认为培训压根没必要等。
第三,培训成果不明显。
企业通常对培训人的期望值很高,寄希望于培训能解决一切问题,从而满足所有需要。实际上,培训成果的落地并不会立竿见影,其呈现有很多因素。同时,看似完善的培训体系却众口难调。
02
为谁而“背锅”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作为培训人,必须弄清楚我们到底在为谁“背锅”。
首先,对于培训,领导会提出“培训很重要,应高度重视”的口号,但是,他们的重视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一方面,培训课程开始时,很多企业领导都不曾出面作开班/结业致辞,或是大力动员下属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培训过程中,领导几乎不会参与并带队学习。实际上,大多数培训项目如果仅是员工学习,而领导不加入,新思想、新方法往往难以推动或落地。
其次,企业中经常存在各种冲突,包括会议时间、参会人员等,然而,培训工作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
通常,培训通知很早就开始下发,依然看到业务部门在培训时间内组织许多会议等。面临冲突,学员左右为难,大部分人反馈想参加培训却分身乏术。
最后,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悟道,对于成年人的学习尤为重要。正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位装睡的人,培训人也很难唤醒一颗被动学习的心。当然,有些问题并非几次培训就能解决,如个人理念、价值观等。
03
如何突破僵局?
《ASTD培训经理指南》中指出:“培训的价值是由受训方而不是实施方评价和认定的。”
因此,在组织内外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培训成功与否极其重要。培训人面对无奈被当成“背锅侠”的现象,必须勇敢站起来,并联合为之“背锅”的对象,从而打破僵局。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你不必喜欢或崇拜老板,也不必恨他。但你得管理他,好让他为组织成效,以及你个人的成功提供资源。”
因此,培训人应先学会管理领导及其期望值,可以通过摆困难讲道理、提资源支持需求、澄清可能达成的结果等方式。
比如,关于培训场地的选择,呈现相关数据分析,让领导了解在公司内培训将受制于环境,可能造成学员出勤率低等情况; 关于领导参与度,展示大量案例,表明其参训对于项目结果转化的重要性。
同时,培训人要积极地呼吁更多业务部门介入,且打造成共同体,尤其是课程设计、培训供应商采购、讲师甄选、内容沟通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倘若业务部门身在其中,既能使培训需求更加明确,也有助于促进培训效果落地。
例如,在培训项目实施方面,培训人可以邀请业务部门作为联合承办方,或将培训项目分解至业务部门承办,利用互惠原则,进一步增强其参与感、责任感。
此外,紧抓员工,打造粉丝学员力量,从而营造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
对于课程设计,不能单靠制度、政策约束学员,关键是就学员在工作中的痛点、难点,给出有效的解决工具、方案,如思维导图、表单练习等,为他们带来价值和收获,以此提高其满意度,并尝试将其发展成铁杆粉丝。
在培训宣传方面,采取多种渠道“借力”粉丝学员,如刊登粉丝学员的培训心得、感想、录制课堂相关视频等,号召促进更多员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