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到现在,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从事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这些年风风雨雨,有过顺境,有过逆境,此时还依然在不断反省和总结中。
生产管理体系,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背景,都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好!当我10年前第一次接触到TPM这个体系时,带来的冲击还是非常之大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
好的方面:
1、“0”损失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观念,有了这个观念,可以一直让企业不断去挖掘减少损失的机会,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2、全员参与的概念。这个观念对传统的管理思维有较大的冲击,传统观念里,基层的员工只需要按标准操作,优异执行就行了;但全员参与的这个概念,是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以及聪明才智,发挥1+1>2的功效; 当然,对管理者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从高高在上的官本位,到如何为下属服务,激发他们的潜力?而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如何用比自己更有想法的下属?这个过程中绩效考核、激励措施等制度的设计都需要配套去思考;
3、系统工具和思维逻辑的建立。在这个体系下,非常重视和强调逻辑性,强调利用科学和严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去分析、减少损失,因此推行过程中,会让团队学习很多关于损失的分析模型、降低损失的方法、思路,例如:loss model,BDE(故障消除)、P&S(计划与排程)维修费的管理,P.S(问题分析)FI(重点改善),安全、质量、SS、BD等损失降低的路径,以及记录反馈问题的机制:Red tag(红牌)I have a suggestion(我可创新),现场保持设备基本状态的工具:BCCILOPL等
4、系统的方法,可传承的体系,坚固的基础。基于以上这些活动或体系的运行之后,整个企业始终处于PDCA的循环当中,人的素质和能力也会不断被提升,从而让整个企业更加健康,更具人才和成本竞争的优势;
一些潜在的问题:
1、浮在表面,没有沉下去。有些企业在推TPM过程中,更像是一场政治运动,企业的投入大,收益小或慢,导致公司高层可能对这套体系失去信心;
2、文档性的工作较多。这一点其实跟第一条有点类似,为了展示个人的业绩,花大量的经历放在展示方面,做很多漂亮的文档;相反对现场实际改善和产生的作用被忽略,都关注在文件、文档上;
3、前期投入较大。无论是精力、决心、甚至包括资金的投入。因要建立新的体系,培训肯定少不了;激励制度肯定也要跟上;在损失的改善,有些是必须投入一些资金去进行技术改造,可能需要几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对于要快速效益的管理者,这个是一个挑战;
好了,本次就先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拍砖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