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筹资比用资更重要
现实中,企业的财务经理总将“资金紧张”挂在嘴边,并常常为筹资疲于奔命,认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就是筹资,只要筹到资金便是见到了效益。但事实上,很多企业的资金并不缺乏,缺乏的是营运资金以及保值增值的能力。这必然导致优质资产少,劣质资产多,资产流动性差,变现能力不强。一个企业应拥有多少资金,必须与其自身的经营规模、投资方向相适应,一味追求取得增量资金而盘活存量资产,往往是其经营失败的祸根。
另外,任何从筹资渠道融来的钱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资金的提供者总要获得期望中的收益。企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收益远低于筹资成本时,不如不筹资。“企业是在为银行打工”,形象地反映了某些经营者的这种状态。 二、发股票比借贷好
不少企业的大股东将股权融资视为“不需要还的钱”,这是因为小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和分红都没有发言权,但这种转型期的特有现象不会持久。
三、举债经营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当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借贷利率时,举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这样也能尽可能多地占用资源。
举债经营的另一个好处称为“税收档板儿”。各国的税收法规都允许企业将债务利息在税前扣除。假设某公司以自有的1亿元作为流动资金,当年取得2000万元税前利润、需交纳所得税660万元,税后净利润为1340万元。如果该公司举债1亿用作流动资本,当年息税前利润达4000万元,支付年息500万元(产生165万元的“税务档板儿”),需交纳所得税1155万元,税后净利润为2345万元
四、暗亏比明亏好
有些企业不愿意公布其真实经营状况,粉饰报表、操纵利润,制造虚假繁荣。还有些企业认为没有变现的损失不是损失,导致资产质量下降,获利能力削弱。
粉饰报表的确对企业年报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企业经营却没有实质的改观,通过计提、预付、摊销等手段“调节”利润的作法犹如饮鸩止渴。 五、资本增值重点在资本扩张
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值,于是很多企业把资本扩张放在其经营的首要地位,特别是一些新的公司或新上市公司,其扩张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或大比例送转股票,把大量资产装进上市公司,以求获得更高估值。
但当企业扩张时,业绩增长应当与资本增长同步或者应当超过资本扩张的步伐。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转股票后,每股收益所表现的业绩出现同比例但反方向的滑坡,从而使其股价由“贵族”沦落为“垃圾”。
由此可见,资本扩张虽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有限度,企业必须在业绩增长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扩张的步伐。
六、只要是现金都可以用来理财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是手中有的现金,不管是储备的流动资金,还是向银行贷款的资金,只要没有花出去,都可以当作“闲置资金”拿来理财。
事实上,在决定对外投资之前,企业要分析手头的富裕资金是否“自由”,这笔钱的抽出会不会对公司运营和未来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比如,一个饭馆年终结算净利润达50万元,但明年要花费20万进行局部装修及添置厨具(属于追加投资);考虑农副产品的上涨和人工成本提高,还需增加10万流动资金(属于追加运营资金)。所以,这家饭馆老板年终可以放心拿回家的钱只有20万元。
“自由现金流”是指未分配利润扣除追加投资和追加运营资金之后的部分,通俗地说,自由现金就是与企业正常经营无关的闲置资金。当年史玉柱将资金从“脑黄金”保健品公司抽离去建巨人大厦,动用的就不是自由现金,最终导致整个公司被拖垮。而后来他将从“脑白金”赚取的丰厚利润的一部分(约3亿元)购入民生和华夏两家银行上市前的“原始股”,就是用闲置资金来理财,获得超过百亿的收益。
七、自己参与管理的项目比投资理财产品更放心
第一代企业家,很多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将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一旦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成功了,就相信在别的领域也会成功,于是宁愿自己投资项目,也不会将企业的钱去炒股、买基金、做风投,因为那是请他人操盘,不放心。
八、公司应积极为股东委托理财
2007年中报显示,上半年1220家上市公司非营业外收入合计859亿元,占到利润总额的21.54%。除去金融类上市公司,投资净收益合计731亿元,占到三项非营业收入的八成多。所以有些股东认为,管理层应该积极将闲置资金委托理财,提高业绩。
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分红或回购股份是公司自由现金去向的首选。这样做不仅使股东可以自主地运用财富,也降低了公司不当投资的风险和管理层的责任。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管理层只是股东的代理人。微软度过高速成长期之后,就开始大手笔地分红或回购股票,2005年度的分红更是创记录地达到324亿美元!拿到现金的股东,则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投资,而无关公司的风险。所以企业只有确信收益远较股东自行投资为高且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时,才可考虑对外投资。 九、总收益提高,公司估值就会上升 十、人民币升值,美元收入就无法保值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达到10%,有外贸业务的中小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目前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六类:一是金融衍生产品,包括远期结售汇、掉期交易、期权交易等;二是贸易融资,包括进出口押汇、付费廷、出口打包贷款等;三是改变贸易结算方式,包括预收货款、延期付汇、远期信用证等;四是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包括欧元、日元和其他;五是使用外汇理财产品;六是出口高报、进口低报。 以银行推出的远期结售汇业务为例,银行可以与企业约定未来某个时间的人民币兑外币汇率,这样可让企业锁定汇率成本。而所谓掉期是指,包含两次交易,第一次交易,境内机构用外汇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买入人民币,第二次交易,该机构再用人民币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买回外汇。这样的交易很受企业欢迎,特别是那些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十一、公开募集的资金就是自己的钱,可以随时拿去理财 目前有些公司委托理财资金来源“名不正”,有的公司上市募集了几亿元,其实资金缺口并没有招股书中说的那么大,于是一部分“闲得慌”的钱开始有些“烧包”,哪里赚钱容易,就往哪里扎。 “委托理财”的风险更多在于法律方面。从目前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实践看,大部分公司没有及时进行重大事项公告或没有公告。而且目前上市公司与券商签定的委托协议,绝大部分以“委托理财”进行短期投资,并没有法律保障,投资收益率没有保证。如中信海直所委托的投资公司是中信投资,约定的回报率却低至1%,而高于1%的收益,九成竟归于中信投资。如果与规模小、自身抗风险能力偏弱的投资咨询公司合作,更是面临巨大风险。而本身就非法的联手做庄其纠纷与诉讼就更多。 十二、配送转增股票比现金分红更有利 不知从哪年开始,A股上市公司开始流行送股。少的十送一、送二,多的送八、送十。送股消息一公布无一例外地被视为超级大利好,送股后填权被视为理所当然。另外,许多上市公司在向投资人分派股利时,总喜欢采用股票股利方式,一方面是基于股本扩张的要求,以求得较好的市场口碑,为“庄家”拉抬股价、操纵市场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约现金流出。有些公司连续多年股票股利分派都在30%以上,由于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作用,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股价下跌,影响了公司通过配股筹集新的资本,投资人往往也因此没有获得实际现款的回报,失去对公司投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