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人谈到5S标准化管理时都很郁闷,感觉很难找到能够理解的对象。因为沟通过10个人,基本上10个人全都认为所谓标准化就是SOP:“我们一直都有在做SOP”“我们所有作业员的操作都是标准化的”。有稍微深入一点的“我们都是按照ISO或TS体系建立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而且其中不乏相当工厂背景的所谓专业人士。
其实标准化的管理适用于任何管理,包括企业运营、制造管理等。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质量与效率而进行的规范并进行充分的培训与监督。其主要作用是将经验与技术进行沉淀,在组织内构建知识框架,以避免员工离职、离岗时产生的不稳定。
标准化管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作业层次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操作层次的标准化;这点比较通俗易懂,制造行业出来的都清楚;但其实该层次延伸出来的可以是目视管理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格式管理的标准化等等。
2、流程层次题
其实在作业层次也有部分涉及到,但是流程层次运用效果较为明显的则是各个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的流程。其实IE工业工程里面的其中一个模块就是调配IE,其实就是流程的规划。如果将规划后的流程进行程序化,并在操作过程中设计相扣,那么这就是流程的标准化。
3、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层次
一个人在面对出现的问题,其分析的思维模式决定着其行为模式;一旦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养成习惯性定式,那么行为模式也往往固定。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老是能够算中对手的招数吧。如果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反复训练或要求,逼迫下属培养某种或某几种思维模式,那么如果能够固定,这就是思维与行为模式的标准化。
所以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的管理如果不通过标准化的模式去管理,那么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以该部门领导的管理魅力来推动组织运转,好虽好,但是离开该领导则失去了团队活力与灵魂,况且找到一位合适的优秀领导人还真的非常不容易;另一种是组织无序管理状态,员工工作压力可能不大,但天天都像个救火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