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对象主要分为两类,即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要进行良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把握人的运行规律和物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要探究人的活动之道和物的运行之道,由此就有了人道的管理和物道的管理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
中国《周易》就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的说法,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以此来概括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分类。其实,这三才可以分为两类,天、地和其他事物运行之道都可以归为物道,与人道相对应。而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探究人道和物道。管理自然不能例外,也必须掌握人道和物道,于是便有了物道管理和人道管理这两种不同的方式。
由于天、地和物的运动相对固定,规律性较强,便于把握,所以物的管理相对较为简单和容易,对物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物的控制,根据物的运行特性,将其掌控以为人所用。所以物道管理的核心和主要方式便是控制。而人具有思想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一般物所没有的特性,所以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应该不同,人道管理与物道管理应该有区别。
尽管管理者都知道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应该不同,但物更便于控制,更能为人所自由支配,所以管理起来更容易,管理者就更喜欢用管物的方法来管人,更愿意将人也作为一种物来管理,于是,通过强力控制的方式来管人就成为最简便易行的手段。所以,人类几千年来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还是家庭的管理,都是以强力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比如君主专制政权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又以武力威慑来治理社会,要求民众必须无条件地按统治者制定的规则办事、生活,必须无条件服从统治;过去的企业也向来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雇员是没有平等的权利的,也必须服从老板的指挥,否则就会整治、开除雇员;而过去的家庭都是家长制的,家长一个人说了算,其他人必须遵守孝道、无条件服从。当然,个别管理者对下属会宽容一些,也会让下属有一定的自由和权力,但就整个社会的管理规则来说,权威式、服从式、控制式的管理是主要的管理方式。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的大部分时间,管理方式主要是以物为本的控制式的物道管理,尊重人的人道管理只在个别管理者身上偶尔闪现。
直到近代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强调尊重人的本性和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平等和自由,要求以人权代替神权,人道管理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首先是宪政民主制度的建立,在社会管理上首先确立了尊重人权、让民众共享、共治的基本管理规则,人的价值、权利、自由得到了尊重,创造力因而被激发出来,从而出现了工业革命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治管理的民主人道原则,也使家庭的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关系,和君主制的消亡一样,家长制也逐渐消失了。
而以私人企业主为主导的企业的人道管理则要晚一些,禁止童工、八小时工资制、最低工资制、劳动环境保护等,社会的要求,使企业也不得不关注管理的人道化。于是,在西方企业管理领域,就形成了两大管理流派:一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启的物道管理研究流派,主要是通过以物的、机械化、、数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来提高管理的效率,主要着眼于对物的管理,或通过物化的方式来管人;二是以梅奥的人际关系研究开启的人道管理流派,主要着眼于对人的激励和人的潜能的开发,通过心理的、文化的方式来管理人。目前世界企业管理正是沿着物道管理和人道管理这两个方向在发展,虽然人道管理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个说来,目前仍然是物道管理占优势,看看质量管理、精益生产、流程再造、信息化管理这些管理潮流的流行就知道了。除了物道管理的传统优势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物道管理可以迅速复制和推广,并能通过数量来衡量。而人道管理需要通过人的改变和互动作用来实现,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成效。
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物的管理也必须通过人来实现,所以对人的管理才是管理的核心,人道管理无疑是人类管理发展的方向。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人道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治社会管理上,目前实现民主制的国家还不到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世界上多数国家仍然固守着传统的强权专制制度,把人当成物一样对待,实现物道管理;在家庭管理上也与政治管理有相似之处;而在企业管理方面,虽然不少企业都在倡导人本管理,但目前还很少有企业政治推行管理的民主化、人道化,控制式的物道管理依然在企业管理中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