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问题接二连三的刺激着国人们的脆弱神经,拷问着国人们的信任底线。经济指标上升数值是不是应该等一等国民的幸福指数?发展速度是不是应该与社会承受力齐头并进?……这些都成为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后人们的普遍质疑。的确,事故的爆发丧失的不仅仅是鲜活的生命,还有更为可贵的信任,信任感的缺失以及国人产生的信任危机才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修补与磨平的。
好在中国政府机构应急机制的完善以及快速反应力的到位,事故的妥善处理以及问责制度的严格执行才逐渐平息了国人颗颗敏感的心。不可否认,中央问责制的严厉举措,无疑是重大突破,这种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可以尽快厘清事件发生的因由,向公众澄清予以消除各种猜测和慌乱情绪,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消除负效应的扩散;另一方面也是在用一种积极的行为来表明解决当下事故的责任态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存在类似隐患的企业敲响了警钟,逐渐对国人进行信任重构。因此,问责制着实是事故处理的良策之一。
然而,从问责制的特点来看,这种区分责任承担有时并不能一问到底,往往只是问到最大责任人,却问不到具体执行人,因此会屡有“免了领导、免不了事故”的现象发生;而问责制这种事后追究具体问题具体过错的特点,也将问责制圈入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特点事件,普遍借鉴性有限,对于那些存在潜在危险性、或者一触即发尚未发的企业究竟存在多大的警示作用我们尚无法预判。难道我们只能用生命去试错吗?我们一定要“吃一堑、长一智”吗?不,我们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我们需要的是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我们要做的是扼杀潜在危险于苗头。因此,问责制是良策,但绝非完美,面对现在急速发展的经济脚步与殷切朴实的国人愿望,灭火不如防火,事后问责不如规避风险,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规避风险上下功夫。
规避风险不是一个静态过程,它是一个内外循环同时起作用的动态工作系统。
首先,安全文化入心入脑,安全管理提上日程,理念上的认识度和精神上的重视度才是做好关键内循环的旨中要义。
应该说,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是对企业“以人为本”理念的最狭义阐释,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安全需求紧随生理需求之后一样,没有安全保障,所有高一级别需求都是空谈。所以人员在企业生产、生活以及生存活动中的安全保证都是最低标准,企业及个人的一切成长与发展活动都是在确保基础安全之上才能继续考虑的。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在建立之初就应当对安全文化耳提面命,对安全管理重拳出击,任何一个人都要将安全二字深植入心。“安全”是不可以独善其身的,看到今日媒体对种种安全事故的爆料,每一位国人是不是都在岌岌自危?因为,众所周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人的安全需要集体构筑,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理念上认识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在精神上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度。食品行业关注健康安全,交通行业关注出行安全,生产行业关注劳动安全……企业和国人的安全意识都提高了,才会扼制那些企图蝇营狗苟求发财的人以及那些总想玩火擦边球的企业。
其次,构建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制,行为上的严谨性和制度上的完备性才是做好顺畅外循环的重要保障。
严格来讲,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实施都会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是能对危机事先预警、对已发生的危机评估处理、对已处理的危机时时监控的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过程。这一管理体制不仅有和问责制目标导向相同的风险处理环节,而且还更为全面的具备了警示预判作用的风险规划、切中肯綮的风险识别、实事求是的风险评价以及防微杜渐的风险监控,这样的管理体制更为科学、规范的完备了各阶段程序,为企业安全管理做好了制度上的严格保障。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听到的安全事故有一部分是由于不规范操作等行为上的疏忽错误导致的,固然,员工个人导致的行为不善是原因之一,而制度上的缺失、员工不知道该按什么规则做则是更为严重的纰漏。因而构建这个科学规范的外循环正是要解决此类问题,严肃员工行为,严谨规章制度,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只有“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才能做好外循环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
实际上,论述了这么多,无论是问责制还是规避风险,我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切实的做到“以人为本”,从最基础做到“以人为本”。安全和事故之间,距离并不远,但往哪边走则直接决定了“以人为本”这四个字的真正分量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