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私企管理不是不是艺术,而是简单!
谈起私企,很容易让人对比、联想到外企。并且毫无悬念的让我们能想到私企和外企的两点明显区别:1)外企的劳动生产率高;2)私企的管理水平比外企要弱一些。究其原因,我们很多管理人员甚至很多管理大师会说出很多理由,比如:
外企流程好,而私企没有流程;
外企文化好,而私企没有文化;
外企管理规范,而私企管理散漫甚至没有管理;
外企工资高,而私企往往人情面比较高;
外企的管理方法比较先进(其实国内外企的绝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
而在我看来,在管理上,之所以会出现“外企比私企好”的综合结果,原因只在于两点:1)大多数的外企有比较成熟的企业文化;2)外企的管理风格都相对来说比较固化,执行力相对较强。
我们国内有很多的管理大师,管理专家整天在研究管理,主攻方向是如何让管理更艺术,让管理更省力。于是乎,很多的管理书籍、管理培训都冠上了“艺术”两字,甚至直接给我们很多的管理者养成一种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直接体现在:“你最好不要给我讲别的大公司的案例,你最好给我说说我们同行业是如何做的。或者说,最好你就能讲我公司里面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艺术的结果,以为管理是件很轻松的,能在办公室喝着咖啡上着网偷着菜顺便发几个指令就能完成的事情!
于是乎,在很多的管理大师、培训专家不断地忽悠下,更多的管理者开始痴迷于看书、带着高额支票带着大班子管理者四处参观学习,参加培训,就为了寻找那种不需要费力不需要担责任不需要冒险甚至不需要投资就能获得高产出的“艺术”的管理。(当我们在听说秦始皇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历史故事之后,我们却都能嗤之一笑。不是吗?)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外企与私企差别的两个原因,也就是私企之所以做不过外企的“死穴”。概括起来说:1)文化;2)执行。再理想一点来说,如果私企能在这两点上做好,成长空间,利润率应该比外企高很多。或者说,只要我们私企能做好这两点,那要破产关门老板跑路等等,基本上就首先是外企优先了。
有人要问:你别废话一大堆,你就直接告诉我,你的方法,怎么样能做好私企吧?(请注意,这种问法,还是上面说的“艺术”的余毒。想省力)。个人认为,私企要做好,只要能有下面这么几个人,或者说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就足够了:
1)一个能授权的老板。(在老板不做CEO的情况下,老板兼CEO的,该条略过)。
2)一个专业的企业文化经理。(如果老板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企业,该职位完全可
以省略)。怕只怕老板不是很懂企业文化,只会“照葫芦画瓢”,那就比较麻烦!比如说,把“人情面”能理解成“人性化”,把企业能理解成“王国”把自己顺便定位成国王等等;
3)一个能准确有效的设置岗位职责,以及订立、分解公司目标(战略目标、年度目标)的绩效经理;
4)一个严谨的被充分授权的执行总裁,或者是能让管理团队“像机器一样去执行!”的管理者。
之所以本人斗胆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大家想想,我们用计算器,输入“1+1”结果是“2”,我们就说这计算结果是准确的,如果结果不是2,那可能我们就直接将计算器给换掉了。而回到我们上面说的大部分私企不如外企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文化的不成熟,或者是人情面导致了我们产生很多管理问题:
1.上梁不正下梁歪;
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3.岗位职责,部门目标仅仅成为“文件”;
4.奖励不奖,惩罚不罚,执行起来的时候,上上下下都想省力(而管理根本没有省力一说,要能省力,岂不是打破了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
5.都想偷懒,都想在执行中省力,如何能做出高产出?(关于执行)
所以说,管理是件比较费心的事情,谁也别想又要面子又省力。当然,“艺术”在管理上是不是有可能?当然有,比如说沟通,比如说激励。但是偶尔为之还可以,长久的艺术,也就会失去作用了。说白了,“艺术”更多的是忽悠的,不能靠它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