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造企业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线。互相依赖的供应链、日益严苛的质量要求、不断上涨的制造成本,都使得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少企业抱怨说:“千辛万苦才搞定了新客户,好不容易拿到的订单,加班加点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却因为物流耽误了时间,客户没能在你承诺的时间内拿到货,收不到尾款或得了差评。”
2016年下半年,《世界经理人》杂志对中国制造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并邀请到物流供应链管理专家、南开大学商学院李勇建教授来解读这份报告。
问:看过这个调查结果后,您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李勇建:我总体的感觉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我看到今天大多数制造企业对物流供应链的认识,比前几年有很大进步,尤其是一些跟国际接轨的行业,如电子行业,其市场的国际化,采购的国际化,促使这些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在意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上,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因为很多调查数据不够细致,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所面临的管理挑战会不一样,有些问题被平均数掩盖,毕竟大企业的情况跟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很不一样。今后做此类调查时,数据分析时可以更加细化。
问:参与调查的中国制造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上,正处在哪一个水平?
李勇建:总体看来,大企业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物流供应链管控能力以及很强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优化意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优化意识方面处于中上水平,但行动方面还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还有20%的企业没有意识到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这方面亟待提高。
问:从调查结果看,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在物流供应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哪些方面?
李勇建:我看到调查中,有2年以上的物流供应商长期合作的企业已经占到70%,说明大家已经很重视物流合作关系的培养。物流供应链运营的意识有了,下一步应该考虑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密切这种合作关系,同时要挑选更好的物流供应商来提供物流服务。
问:被调查的制造企业中,有五成都曾经因物流原因造成货物损坏、超时、要退款或罚款等损失,对于这些企业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损失,您有什么建议?
李勇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找出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楚责任。从制造企业自身原因来看,有可能是因为包装不当造成损伤,也有可能因为设计缺陷造成损坏,那么企业就要吸取教训,改善包装或设计。如果是物流公司方面的问题,如因为货物经过多次倒手,因为搬运方式不当造成损坏,索赔处理不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大家是长期合作商,很多事情可以沟通解决,查明原因避免以后再次发生。实在解决不了,企业也可考虑更换物流方式或更换物流服务商。
此外,在外贸业务中所涉及的跨国物流管理中,制造企业可以考虑做好发货余量管理,比如易损的电子原件,本来应该发货1000个,考虑到之前的货损比例,在发货运输时,可以考虑多交付5%~10%的货物,预防万一在物流过程中造成损失,合格产品不会数量不足,以保证交期。虽然看起来多发货会增加成本,但跟补货的时间和费用相比,还是很划算的。
问:调查发现,只有16%的企业认为自己在物流供应链服务方面优于竞争对手,您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李勇建:从这个数据来看,我觉得大多数制造企业刚刚开始重视物流供应链管理,看到的问题比成绩多,所以显得有些不自信,其实竞争对手未必比自己强很多,只是不会主动暴露自身的问题。不过,这也说明这些企业有供应链优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感,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问:您认为制造企业在物流供应链方面还有哪些可以不断提升?
李勇建:我认为,作为中小型制造企业,一方面要尽量找到跟自己匹配的合作伙伴,根据产品的轻重缓急分层级做好物流供应链管理。同时,因为规模小议价能力低,中小企业只能把自己的事先做好,给物流服务商和客户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作为有实力的制造企业,我建议他们加大信息(IT)管理的投入和力度,不断提升国际化供应链管理能力。企业有信息化管理后才能做好精细化管理,只有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才能有质的飞跃。
当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顺畅之后,才能跟物流服务商的IT系统无缝链接,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得以实现,运输仓储安排才能全程可控。这样全程可监控的物流服务会给客户带来信赖感和安全感,让制造企业在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