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现代企业的自然选择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不再消极或无奈地承受大自然带来的一切,或是为谋求高额利润而不计后果地肆意践踏大自然,而是为实现人类健康持久地生存和发展,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可持续的关系。企业作为这一时代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享受自然环境给予的好处的同时,必须对其自身行为负责,承担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郝伯特•西蒙曾说过“最成功的生物是对其环境有益的生物”,同理,最成功的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更要注重与环境的发展协调,将实现赢利性与保持环境效益有机结合。
一、目前,我国企业导入绿色理念的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企业认识到绿色理念的意义,而大多数对环保问题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绿色运动的蓬勃兴起,引起企业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理念绿色化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极其重要战略。许多企业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为原则,主动协调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运用可以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开发各种节约型原材料和能源、不危害或少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产品以及易于回收再利用的产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企业必须采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或模式—— 绿色理念,把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遗憾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出发点是追求个人利益,必然导致一部分企业为了争取效益最大化,无视自然给予人类的警告,不顾社会责任,更不消说构建绿色理念系统,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染企业”、“罪恶工厂”。“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企业一味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置自然界正常秩序于不顾,定会葬送企业未来。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耗各种资源,毫无限制地向江河湖泊中排放有害物质,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一系列棘手而又紧迫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土地日趋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化、过度或过快掠夺自然资源、雨林消失以及物种灭绝等。以上种种行为的直接后果突出表现为企业、经济、人、社会与自然几大系统之间关系的不平衡,从而酿成人类社会与自然矛盾进一步加深的恶果!
对生态规律的违背并非因为企业对此一无所知,在不少情况下,它们对其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甚至是清清楚楚的,之所以要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机制驱使的。在一些企业看来,导入并建立健全绿色理念识别系统是一项既费工夫又没有太多经济回报的工程。据水利部门专家分析,工矿企业的污染是我国江河湖海和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往往一个工厂区的污染就会使大江大河形成岸边大面积污染带;一个工厂的污染就可以使整条支流小河受到污染,变成排污沟。发达国家近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短20 年的发展中集中出现了。
二、企业导入绿色理念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是一种谋取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利益的组织;是优化物质、人力、生态三类资本的配置主体;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的实施主体。因此,把现代企业建设成为以绿色理念为核心的绿色企业,是传统的企业非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的企业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唯一选择。
1.以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的绿色理念与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继质量、成本、时效、服务四大竞争要素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要素。环境保护加强,企业经济效益良好,市场竞争力提高,表明绿色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如美国杜邦公司,该公司正在发展从玉米淀粉中提取低成本糖制出半个聚酯分子,这种新的聚合物将成为下一代重要的绿色纺织原料。杜邦公司把出发点放在适应21世纪人类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是一个颇具前瞻性的绿色理念管理战略。
2.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和发展,驱使国内企业导入绿色理念实施管理
在消费者和大众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注重构建绿色理念,争当本行业或领域的环保领袖。松下公司在华投资的所有31家企业均通过了IS014000环境系列认证,这表明企业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关系到环保资源消耗的问题,而且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长远战略问题。在我国绿色消费理念也已经起步,随着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的绿色消费也将有一个深远的发展。
3.立足绿色理念,适应环境要求,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自然环境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环境,才能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取得所需资源,又要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4.日趋完善的环保法规促使企业运用绿色理念对其生产经营过程实施管理
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专门的环境法律和8部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定了20多项环保行政法规和600多项地方环保法规。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我国也非常重视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把它放在与环境立法同等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企业要使自己的环境行为不受法律惩罚,就必须积极主动采取措施,顺应环境问题法律化的趋势,使自身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分子,融入到人与自然的绿色和谐发展中去。
5.以绿色理念打造的绿色企业形象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勉强维持90多年。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最紧迫的任务。作为经济活动基本单位的企业必须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从绿色理念出发,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实施绿色营销,塑造绿色企业形象。
三、全方位建立健全企业绿色理念系统,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企业曾经持有的将环境当做免费的、不受限制的资源来使用的理念,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须以完善的绿色理念系统和有效的措施对自身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加以控制。
1. 树立创造优质生活环境于社会的企业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领导要树以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为己任的绿色观念,要具备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观,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企业的基本责任,要改进资源价值观、强化环境法制观、树立环境道德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带领企业全体员工,积极投入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发展的事业中去。
必须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开展全员培训,使之真正理解和接受绿色理念,树立全新的绿色价值观,掌握“绿化”技术,按照环保规范的要求从事各个方面的工作,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绿色”文化氛围,弘扬绿色企业文化。
2. 优化绿色资源选取、开发和使用理念
从1979 年到2004 年,我国经济增加率平均是9.4%,增长率虽高, 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GDP占全球4%左右,但是原材料的消耗却占世界的20%~30%。据测算,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 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
因此要重视资源的选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以循环经济为准则,从企业内部、企业间和全社会范围出发,选取可回收再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及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
其次要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资源。加大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开发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管理,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减少资源损耗、浪费。
3. 清洁生产是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企业能否从污染严重的传统经济向新型环保经济转变的关键之一就是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方案,一方面要清洁生产过程,进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设计、建设、生产、运输到销售管理的全过程,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的发生,达到对环境无污染和少污染的目标。另一方面,要生产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和能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合理包装,合理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易处理、易分解等。实现传统的“生产—销售—消费—废弃物”过程向新型的“资源—生产—销售—消费—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过程的转变。
4. 以绿色市场营销观念为指导,将消费者、企业、社会与生态利益有机结合
绿色营销理念是绿色生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绿色营销,绿色生产中制造的产品才有可能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在市场中树立绿色企业文化理念,帮助消费者建立绿色消费观念。
实施绿色营销理念,就要将环境保护落实到企业营销活动的始终。企业全体员工应自觉地从倡导绿色消费、开发绿色资源入手,注重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活动,将环境管理落到实处。从企业标识等外观形象,到企业产品、管理制度、经营行为、公益活动等内在形象,都体现出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企业形象,实现其节约材料消耗,保护地球资源,优化人类生存条件。
绿色理念是提升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和谐度的无价的无形资本。实施绿色理念是改善企业与自然关系,进而改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企业、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