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牙膏的陨落
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市场。
这也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市场。
中国日化业,这个最早与外资短兵相接的行业,如今正踌躇满志的迎接它的二度辉煌。当好迪、拉芳、蒂花之秀等企业在电视上展现自己靓丽的身影时,更多的同行者也被这种绚烂的场景所感染,前赴后继的上演着一场场或喜或悲的故事。
是的,当千军万马开始涌上这个独木桥时,最初怀揣着很多美丽幻想的人发现:幻想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破灭。尽管心有不甘,尽管心存侥幸,但事实仍如此无情:美丽的诱惑总是和惨烈的结局如影相随,就如一款让人心旷神怡的香水,它的名字叫——毒药。
有看似明显的市场空间;
前期有强有力的广告和明星助阵;
营销网络也基本完备;
还有打造强势品牌的满腹激情;
好像万事俱备,却在问世一年间悄然陨落……
我要成为黑马!
自2000年开始,媒体开始纷纷载文对舒蕾的异军突起大加赞赏时,拉芳等一大批日化新秀也陆续走进了人们的眼中。这批被誉为黑马的企业,在一个不被看好的时候,进入一个不被看好的行业,结果演绎了一曲让多数人大跌眼睛的神话。
成为黑马已是无数与拉芳同路企业的愿望。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质量,同样的明星广告,同样的市场定位,如果操作的好,谁都会有机会!
可惜,正是这个“如果”,已让多少企业扼腕梦断,壮志难酬,如流星一般在黑夜里划出一道闪亮的光芒,然后彻底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这些想成为黑马的企业里,天王牙膏自去年一面世就来势汹汹,颇有一种挑战者的霸气,甚至有人预言:在牙膏行业,天王将成为一个新的挑战品牌,如果发展的好,完全有希望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是那个“如果”,让人们尚未来得及庆祝天王一周岁,就惊奇的发现:去年那个势头不错的产品,如今却已经销声匿迹的无影无踪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天王这匹黑马怎么了?到哪里去了?
源 起
天王牙膏的生产商是广州倩采化妆品有限公司,和珠三角地区很多类似的化妆品厂一样,倩采化妆品公司主要生产低档洗发水和牙膏。八十年代中期,这些厂的销售模式也惊人的一致:老板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销售员。带着这些产品,倩采的老板陈启泉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短缺时代的起步就在于企业的产品价格合适,品种对路,销售往往就不成问题。当时倩采化妆品公司的主打产品就是天王牌啤酒香波与冷酸王牙膏。凭着创业者的决心与韧性,陈启泉奔波于全国市场,足迹遍布每个日后逐渐成为大型批发市场的地方,如浙江义乌、武汉汉正街、山东临怡等。
十几年风风雨雨的打拼,陈启泉获取的是一份宝贵的市场网络资源。在与这些经销商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利益上还是私人感情上,都留下了深厚的情意。毕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厂家无需广告,经销商也无需太费力的做市场拓展,市场只要接受,双赢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要牢靠与扎实的多。陈启泉同时收获的还有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也是创业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然而,这个时候的倩采却始终走低档价位,靠产品价格进入流通市场,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形象。近年来,随着日化中档品牌的崛起,几乎每个想做品牌的企业都在电视上做起了明星广告,与此同时,这些产品的价格也一降再降,严重影响了那些没有品牌的低档产品的生存空间。
倩采同样感受到了这种扑面而来的阵阵危机。值得陈启泉效仿的就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大哥陈启源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果断打出“霸王”品牌,几年下来已在广东省站稳脚跟,而且产品的价格也不低。看来品牌操作已势在必行!
操 作
选择做品牌尽管是一种趋势,但也决非盲目操作了事的。选择做什么行业就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相对于洗发水的热闹来说,牙膏行业则显得要平静许多:品牌不多,广告不多。外资的高露洁、佳洁士属于广告多的企业,而洁诺等就相对少了很多。国内的中华、两面针、黑妹广告较多,本地的也就只有名人。总的来说牙膏企业真正在电视上高频率广告的很少,请明星代言的也很少。显然陈启泉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切入牙膏市场成了倩采品牌之路的第一个主要发力点。
征集广告语是倩采露出水面的第一招。一时间,在广东省很有影响力的《广州日报》与《南方都市报》上都刊登了倩采公司为天王牙膏征集广告语的宣传广告。这个广告一举两得:即得到了公司满意的广告词,又相当于登了一次宣传广告,告诉大家天王牙膏即将问世!在所有的应征语中,“天王,一生的朋友”成为天王牙膏的最终确定的宣传广告词。
接着,就是为天王牙膏寻找形象代言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公司想到了以《朋友》一曲风靡的香港歌星周华健。于是,以《朋友》作为背景音乐的天王牙膏广告应运而生。整个广告以周华健刷完牙,开车见朋友为线索,意在突出清新的口感所带来的好心情这一卖点。据说广告的创意也不是来自广告公司,而是出自老板娘的灵机一闪。公司给周华健的出场费也不菲:足足150万!从此举动也可看出天王牙膏意欲成功的雄心。
用明星做代言人,再辅以高密度的广告,天王牙膏开始上市,广告的覆盖面积就相当大。除了广东卫视,湖北、河北、山东、湖南、陕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等省市的广告也一并铺开。“人马未出,粮草先行”,在很多地方天王牙膏还没有货时,周华健已经在不停的诉说着“天王,一生的朋友”。想制造轰动效应的天王没有打错算盘,经销商们对天王牙膏的兴趣十分浓烈,打款要货让天王的开端十分顺利,为下一步分销奠定了基础。
为确保出师就捷,在人才引进上,倩采也不遗余力。首先从质量上把关,倩采请来了全国牙膏协会号称五朵金花之一、原中华牙膏的技术总监周鉴礼女士担任天王牙膏的技术总监,这位四川省政协委员的加盟显然给天王的技术底蕴加大了砝码。接着,天王又在人才交流会上高薪聘请大批销售精英。这些精英们都有着丰富的营销知识,有来自芳草牙膏的大区经理,活力28的省级经理,联合利华的省级经理,全力集团的大区经理。优秀人才的充实让天王牙膏出征蓄满了无限的战斗力。
败 局
天王的诞生理应是一场可以值得一书的战斗。在广告、明星的助阵下,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销售优势,天王具备了做大品牌的因素,应该会是一个有冲击力的产品。可是不到一年,窘迫的销售却粉碎了当初设想的每一个美丽的前景。
天王的败局如此迫不及待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先从最朴素的4PS理论来做分析。
产 品
选择正确的行业与产品,在市场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企业成功的首要环节。倩采选择牙膏做为突破,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要远逊于洗发水。但是在看似平静的微澜下,牙膏市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据最新的调查报告表明,近三成的消费者使用高露洁,中华位居第二,佳洁士紧跟其后。这三大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近六成,处于第二军团的洁诺、黑妹等一共占据着三成的市场。国内其余几十种牙膏品牌则只有近一成的狭小空间,生存环境可谓极其之恶劣。调查还表明,三大品牌的提及率很高,已在消费者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可以脱口而出,自然在购买时的忠诚度很高。
很显然,天王牙膏面对的市场之所以不那么激烈,实在是因为强势品牌影响力的根深蒂固。如此高的知名度也意味着名牌产品所下的功夫收效颇佳,短期内牢固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对于这些品牌而言,天王的优势已荡然无存。想突破,就得从产品本身的特质入手。
天王最初的产品是定位于中草药,强调防酸性。而从消费者对牙膏功效的关注度来看,中草药概念只是第六位,之后推出的珍珠钙牙膏的含钙概念也只在关注度上排第七。而对于消费者购买牙膏的影响因素来说,产品功效是排第一的。功效上选择的鲜明性不强是天王牙膏的第一伤痛。其后,天王又相继推出了全效和绿茶牙膏,也同样淹没在一大堆功效类似的产品中间。
价格
合适的价位是产品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最直接途径,同时良好的价格体系也能实现产销两方的利润空间,为市场拓展打下好的基础。
但是,耗巨资请周华健做广告代言的天王牙膏显然希望树立起中高档的产品形象。最先推出的防酸牙膏和珍珠钙牙膏出厂价就是2.35元,结果在流通渠道里价格太高无法走动,之后推出的全效和绿茶牙膏虽出厂价降到1.85元,依然无法顺畅的启动市场,而这些产品都不能推动,更枉论2.75元的中草药和3.05元的防蛀牙膏。同样功效的产品,冷酸灵和中华要便宜的多,外资品牌也有了很多低价产品。
天王的“高档形象”之路困难重重。这里面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天王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信心坚守高档之路;二是天王牙膏是否有足够的差异性来支持高价位。很显然,这两个条件天王都无法满足。
价格为天王蒙上了一层阴影,成了第二大伤。
渠道
应该说,倩采在十几年创业过程中苦心培育的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是天王牙膏的一大杀手锏。天王之所以敢先打广告,也在于经销商的热情呼应,没想到会在渠道上受阻。
天王的代理商大多是靠经销低档产品起家的,对产品的推动主要是靠价格杠杆,不需要什么价格体系的设计,也无需对销售渠道进行规划。天王牙膏想打造品牌,自然有一套规范的营销体系,但代理商们在进行品牌操作时明显力不从心,他们依然按照以往的模式进行销售。大多数经销商在自己的区域里到处发货,没有对区域的整体规划,也没有建立科学的分销体系。为了上销量,只要下级经销商要货,他们便视要货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价格,也不管他是二级市场还是三级市场的客户。结果,整个市场窜货严重,价格十分混乱,严重打击了分销商的积极性。
同时,天王单兵作战,将赌注全部压在了牙膏上。可是,单一的产品不能满足经销商对产品线的要求,也不能分散经销商经营的压力,所以,一些经销商在进货之后受到产品价格和渠道受阻的双重困扰,不得不要求退货。
一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儿,因为没有细致的呵护,就这样遭受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渠道成了天王第三个伤痛。
促 销
广告促销是日用消费品有效的推广手段,然而轰轰烈烈的广告下来,周华健并没有给天王带来更多的朋友。从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广告主要是讲中草药牙膏,但诉求点却是好心情。在对消费者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对产品要表达的概念很模糊。天王牙膏究竟要说什么,好心情是怎样带来的呢?一个牙膏就可以吗?它究竟有什么东西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好心情?很遗憾,这个广告没有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新鲜东西。
而以明星代言的广告,随着很多日化产品的相同做法已对消费者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了。这种桥段雷同的诉求,即使用在牙膏也毫无新意。其实周华健之前还代言过韩国LG的乐喜牙膏。现在这个产品早已销声匿迹。
而通路上的促销,天王依然是普通的做法,经销商买多少产品就送文化衫,小电视等等,不仅力度和同类产品差不多,而且在中途还被截留,根本没有贯彻下去。
一个促进产品销售的手段就这样变了味道,天王又添一伤。
综观4PS,天王在声势浩大的行进中已是伤痕累累,落败的迹象显露无遗。而这还不是致命伤,在天王的操作中,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硬伤。
伤 痛
天王牙膏入市仅2月,技术总监周女士就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倩采。失去了技术支持的天王质量开始出现一些波动,毫无疑问,这对市场造成了一些影响。
公司的管理程序也令人困惑。譬如销售工作,除销售总监负责外,老板也亲自过问。销售人员把市场情况只告诉总监,还会遭到老板的质问:为什么不告诉我?有些时候,同一个问题,老板和总监各有各的看法和意见,究竟听谁的,令销售人员十分困惑。这使得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工作效率大受影响。
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总监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销售政策不断变换。操作过程中的不连续性,让经销商和销售人员叫苦不迭。
第一任销售总监采用的是“大流通,小终端”的作法,主要靠广告在空中轰炸,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地面,以省为单位寻找总代理商,这些代理商再在自己所辖范围内寻找地级经销商,通过层层分销,到达消费者手中。按照天王当时的设想,省级代理加上高密度的广告轰炸,应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然而,情况并非像预期那样。因广告费由经销商垫付,他们为了把付出的钱迅速套现,并未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几乎都在最短时间内,把同等价值的产品拉到了仓库。但是,市场消化是需要时间的。第一次大规模进货之后,后续进货者并不多。两个月后,老板坐不住了。
第二任总监上任后,便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市场进行考察,并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但是,老板权衡利弊后,觉得这些意见和企业的实际相差甚远,因此,还没来得及将这些政策全部实施,第二任总监就被炒掉了。此次易人的后遗症是:销售总监曾答应,每个地级市配1名销售人员帮经销商做市场,费用先由经销商垫付,再由公司统一报销。但时过境迁,老板觉得不划算,不愿兑现。最后,天王还是在经销商纷纷提出退货的威胁中妥协,但与经销商的裂痕也由此撕开。
被寄予厚望的第三任总监粉墨登场。上任伊始,他就在四川召开了一次天王牙膏供货会。当时,天王牙膏的形象代言人周华健刚好在成都开个人演唱会。于是,天王请来各地的经销商免费欣赏演唱会,借以显示公司的强大实力。这次供货会,经销商共打款100万元左右,给低迷的天王带来了一线生机。
初战告捷使第三任总监在老板面前说话有了分量。接着,他分析了天王存在的问题,认为天王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了一点,就是没有实现最终消费,大量产品压在经销商的仓库里。他提出三点措施:一是停止电视广告,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二是对省级经理进行“换血”;三是将销售的着力点直接延伸到二三级市场的小卖部,实行地毯式铺货。在一个中等城市,他们就聘请了15名深度分销人员。
这些措施从表面看来,都是比较符合天王实际的。比如,由于其他方面操作不到位,广告并没有显示出它应有的威力,反而给企业带来了资金负担,停播广告从道理上讲是对的。但是,这些措施同时实施又给带来了天王的致命伤。当时,天王牙膏大部分在流通渠道,还没有进入终端,尤其是二三级市场的小卖部,此时广告的停播与人员分销造成了矛盾。由于公司要求这种铺货必须是现款现货,但零售店却因为企业没有广告而不愿进货。一个月下来,有的地级市才铺了二三十件货,却要承担十几个分销人员的费用。再加上大面积的“换血”造成经销商与企业的沟通断层,使得企业乱上加乱。
于是,这场变革成了天王落幕前最后一场卖力的演出。颓势日显,迫于经销商退货的压力,天王又在中央台做了2月的零星广告,但是,“亡羊补牢”终究没能给天王带来奇迹。
起 点
而今,倩采已基本上停止了天王牙膏的销售,取而代之的是低档的品牌——佶佰利和白箭。从产品的名称可以看出倩采又走回了老路。这种与畅销产品的名称类似甚至相同的品牌似乎暗示倩采正在打着擦边球,重又拾起了低档品牌的做法。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低档产品的做法竟比做天王品牌要轻松甚至效果还要好一些。
一场匆忙的品牌之路就这样夭折!元气大伤的倩采站在了老的原点上。
当然,天王的匆忙死亡是不会让倩采甘心的。毕竟在这场勇敢者的游戏中,还是有成功的典范在吸引着它们的目光。在韬光隐晦中,倩采仍然希望再度重出江湖。
只是,如果不能吸取前面所犯的错误,不好好反思这个亮丽登场却灰头落败的教训,下一次的行为又是否仍是一场飞蛾扑火的闹剧呢?
天王的短暂历程实在是众多中小日化企业力图飞跃的一个缩影,当一个巨大的市场充满无限诱惑时,有勇气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有智慧是不是更能取得胜利呢?
作者现任广东省东莞市某化工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先后在《商界》、《销售与市场》、《中国经营报》、《创业家》、《知识经济》、《智囊》、《成功》、《当代经理人》、《经营者》等国内多家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