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6年两起大型
先是苏宁公告称将“募集24亿元资金用于250家连锁店发展,及沈阳物流中心,上海、武汉旗舰店购置”;接着是剩饭重炒“百思买要收购山东三联”;不久传出“国美将募集65亿元资金用于提高运营效率,改善和供应商关系”,而“国美即将启动‘百店工程’,实施买断销售,驱逐厂家
家电连锁行业动作如此密集,可谓前所未有。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2007年家电连锁企业动作如此频繁?其战略背景是什么?这一系列动作又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我看来,目前中国家电连锁行业的诸多动作,其实都是这个行业从此前“外延式扩张”向今后“内涵式发展”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家电
建构和谐厂商关系刻不容缓
在观察人士看来,中国家电连锁的最大问题,是厂商关系过于紧张。如果这种紧张关系持续存在下去,不仅影响家电厂家长远发展,对家电连锁商也没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因此,改善厂商关系,符合厂商双方的利益。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并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供应商强烈的抵触情绪,国美最终痛下决心,发誓要改善和供应商的关系。实际上,在4月中旬召开的“2007国美
但是,这是一个稍显沉重的承诺,说得到并不容易做得到。研究人士都知道,中国家电连锁的赢利模式与不规范操作息息相关,说白了,中国家电连锁的赢利,就是建立在“进场费”、“摊派”、“延迟结算”三大基础之上。而今,国美要在自己的命根子上动刀,无异于挥刀自宫,自断财路。因此,国美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还很难说。现在看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不排除未来是一场不伦不类的改良。
向国际通行模式看齐
中国近二十年的企业发展史表明,有很多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中国企业都要重新走上一遍。此所谓必经之路。
家电连锁当然也不例外。
家电连锁的国际模式是:收取相对合理的“上架费”,厂家不派促销人员,结算周期以双方约定执行。如今,国美启动“百店工程”,驱逐厂家促销人员,实际上是向国际惯例靠拢,也是增强终端控制力的表现。过去,厂家派大量促销人员在家电卖场,鹊巢鸠占,把商家的事变成了厂家的事,完全模糊了厂商分工。
但是,国美“百店工程”甫一浮出水面,即遭到了厂家的反对。
在外行人看来这是很怪的事:怎么商家替厂家分担销售成本反而遭到反对?原因就在于,家电行业的竞争,向来是产品功能的竞争,而非产品品牌的竞争。产品功能的竞争,需要促销人员不厌其烦地向顾客介绍产品功能:我们的产品如何如何好!他们的产品如何如何糟糕!激烈的竞争,导致厂家促销员传递给消费者的
厂家促销人员退场之后,消费者自主选择产品,不再受虚假信息的干扰,这个时候,产品品牌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你的品牌形象不足,消费者可能一带而过看一眼就走了。因此,无促销人员的销售,实际上拼的是
可以预测,随着国美“百店工程”的推进,苏宁将逐步陷于被动之中。而国美与苏宁作为拥有中国中心城市家电零售市场70%以上份额的家电连锁霸主,其举动足以带动整个行业的潮流。他日苏宁也以或明或暗的方式事实上取消厂家各种费用后,可以预见,其他区域性强势家电连锁将不得不跟进。
百思买处境尴尬
中国家电连锁越来越像魏蜀吴“三国演义”。当国美、苏宁不断折腾出大动作的时候,百思买的地位正在变得越来越尴尬。
和其他产业发展经历不同,家电连锁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是本土企业领先,外资企业很少有真正话语权。所以,苏宁放言“五年内不把百思买放在眼里”并非虚妄自大。
做家电连锁,最大的竞争力来自对终端资源的控制。换言之,谁的店面数量多,谁的竞争力就强。国美和苏宁店面数量均在800家以上,止于目前,百思买仅有上海一家门店,而且未来三年之内不会超越10家,这样的店面数量,怎么和国美、苏宁竞争?
实际上,百思买的短板不仅仅表现在店面数量实在少得可怜,还表现在其“中国战略”摇摆不定模糊多变,一会号称“坚决不打
业内人士曾认为,百思买拥有美国成熟的发展经验,而且资金雄厚,对本土连锁将形成巨大威胁,现在看来,这些优势都没有发挥出来。首先,“美国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太“
而今,国美
2006年5月,百思买正式控股五星,但是,五星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我们没有看到五星因为成为百思买的
可以预测的是,2007年仍将是中国家电连锁业风云激荡的一年。家电连锁如某一天实现了普遍的费用降低,对于厂家来说,也将引发众多改变,目前,格力的经销商捆绑模式,美的的中间模式,以及格兰仕刚建立的仿格力模式,都将会遇到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调整,家电行业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局。厂商博弈,家电连锁之间的博弈,将呈现出一种混沌的局面。
曾经,中国家电连锁业积弊深厚;今天,我们终于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在到来。从混沌到有秩序,也许正是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