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小批量行业就开始在美国《采购》杂志的金牌榜上崭露头角,包括1997年的联合信号公司(后并入霍尼韦尔)、2003年的塞斯纳(生产小型飞机,航空和工业产品巨擘德士隆的一部分)、2005年的罗克韦尔柯林斯(生产通讯与航空电子系统)、2006年的联合技术(生产飞机引擎、直升飞机和多种工业产品等)。这些都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几十年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些行业能够应对全球竞争、维持美国的领先地位所必需的。
所以说,采购先在大规模生产行业成熟,然后发展重点转移到小批量的高科技行业,就如美国《采购》杂志金牌榜的历史所示。有趣的是,这些采购金牌得主几乎都来自|制造业。对于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70%左右的服务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尚显初级。这或许是因为服务业所面临的全球竞争有限。但不能否认采购在服务业的巨大潜力。金融、保险、医疗、卫生、餐饮、批发、零售,都把营业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采购,同样面临各种的供应商问题。既然它们能够移植大规模生产行业的很多生产方式,例如把流水线用在快餐业,那么,它们移植制造业的先进的采购模式也只是时间问题。
就我个人来说,2000年到美国读商学院,学习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其时正值美国总结90年代在大批量行业的最佳实践,并向小批量行业全面扩散的时期。长期合作关系、Just in Time (JIT)、供应商管理的库存(VMI)、供应商开发、供应商早期介入、精益生产等都已在大批量行业发展成熟,尤其是汽车行业。在这些最佳实践背后,到处都能看到丰田、本田等日本汽车厂商的影子。可以说,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美国主要是学日本。而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影响,很少有公司能超过丰田。通用等美国汽车厂商也经常出现,不过大都是扮演反面例子的角色,比如敌对、短期的供应商关系。
MBA毕业后,我到硅谷,进入半导体设备行业的泛林研发公司(Lam Research),从事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其时正值网络泡沫破灭,硅谷的高科技行业苦苦挣扎。穷则生变,这些企业全面导入别的行业的最佳实践,比如外包和全球寻源。在我进入的泛林研发,他们知道直接从汽车、家电等大批量行业导入这些实践跨度太大,因为产品特点迥异,在产品的复杂度上不可同日而语,对采购与供应链的挑战也不同。于是他们转向相邻的小批量行业,比如飞机制造行业,就从飞机制造商塞斯纳挖来一位名叫郎•拉塞尔的专家,主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部门,大力推进外包和相应的供应链转型。拉塞尔把我从商学院雇到硅谷,后来又成为我的导师。塞斯纳是美国《采购》杂志的“采购金牌”获得者,其采购部门的老总迈克•卡佐克来自霍尼韦尔,即以前的联合信号(也是“采购金牌”得主),卡佐克以前就职摩托罗拉(又一个“采购金牌”得主)。
现在,你能看得出这清晰的路径图:摩托罗拉(大批量)、霍尼韦尔/塞斯纳(小批量,飞机制造)、泛林研发(小批量,半导体设备制造)。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泛林研发的部分供应链转型历程,十多年来,亲历了公司从7亿美金成长到40多亿美金年营收的发展历程,以及网络泡沫破灭、次贷金融危机等带来的重大影响,得以实践、观摩整个供应链的反应,以及采购如何从行政事务职能发展成战略职能。读商学院时,我在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做助理研究两年,系统研究欧美企业的采购与供应链实践,又接受了摩托罗拉和霍尼韦尔系统的六西格玛黑带培训。
所有的这些,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看来,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讲的,所有的经历都连成了线、形成了片,融汇到一起了。而我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一书中,也随处可见小批量行业的影子,以及在批量小、品种多、技术要求高、对供应商依赖度高的情况下,如何管理战略供应商,提高供应商绩效,理顺供应链伙伴间的关系,增进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连接,把成本做下来、把速度做上去。这些都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重中之重。这本书的方法论呢,就是为解决这些最困难的问题。大家掌握后,其他相对简单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